信息化 频道

CSR之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

    【IT168 信息化

    “毒奶粉”彻底扯下了某些中国企业的风光外衣,将其打回原形。中国企业道德隐忧凸现并非首次,血汗工厂、宠物食品受污染、玩具大规模召回、“中国制造威胁论”……国际上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质疑愈演愈烈。

    然而,这种责任也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如今,国外很多企业非常在意国内的企业是否有高水平的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甚至找第三方去审核。一些劳工组织和跨国公司还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了专门的‘工厂守则’,要求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遵守。” CRECEA(中国)顾问吴晓红表示,许多跨国公司都把推行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中国合作伙伴的标准之一,“国外的购买者十分在意,自己买的产品是否是从‘血汗工厂’出来的。”

    市场的作用比人为推动更大。2002年以来,借助世界市场的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早已成为热门用语,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CSR战略当做战略目标,CSR也成为衡量企业对社会全面贡献的一项标尺。

    尤其是2008年,雪灾、地震、奶粉事件等连续的灾难,将众多企业放在了社会的“显微镜”下。在大众情绪跌宕起伏的“喧闹”时期,谁能经得起这样的审视?

    “显微镜”下的骚动

    从9月下旬起,三聚氰胺的陆续检出使中国奶粉业集体蒙羞,蒙牛、伊利、光明等继三鹿后,引发了国人对其无比的愤慨和鄙视。

    几个月前,这些大打民族牌的“民族企业”还风风光光地在各个慈善晚会上大秀其企业社会责任(CSR),今天却打破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

    “慈善、捐款、做好事不留名,显然只是CSR的一种表象。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不少业内人士再次反思,CSR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

    4个月前的5月15日,王石的一句“不要因慈善成为负担”,使万科深陷“捐献门”。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条贴子谩骂这位“地产教父”,万科形象一落千丈。在巨大的公众压力之下,万科不得不以50倍的代价,挽救这场企业公共形象的空前危机。

    虽然这并非是中国企业第一次遭遇CSR信任危机,然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8.2级地震却是由此开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