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CIO如何从失利IT项目中汲取智慧?

【IT168 信息化】挫折与失利成了当下最司空见惯的事情。2月6日,联想集团公司披露,年届65岁的柳传志复出,重执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以帮助这家身陷亏损泥沼的IT企业摆脱困局。联想亏损也许不足为奇,令业界普遍担心的是由此折射出的一个信号。也许正如联想前任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所解释的那样,席卷全球的这场经济危机,正给IT产业前所未有的冲击,削减IT支出已经成为众多商业客户的首选,而个人消费者也因收入预期的下降与实际购买力的下滑,选择收紧钱夹。

    这对本就步履蹒跚的IT项目组织与相关各方,可不是一个好消息。种种迹象表明,大批失利IT项目正从隐性走向显性,失败IT项目呈现增多之势。不仅如此,人们对挫折与失利倍加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惊慌失措,甚至怨天尤人,互相指责。无论是IT企业,还是业主,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CIO,正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令人惋惜的是,对失败缺乏冷静、系统的反思,对扭转败局、重拾发展相当不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许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需要重视对挫折与失利的直面审视,从中汲取教训,增长智慧。

    在此前探讨了如何应对危机,过好“严冬”之后,本文试图结合自身教训,分析部分失利IT项目,从中挖掘挫折与失利的另类价值。

“我们到底想要点儿啥?”

    2005年1月,新华社一则消息迅速被多家媒体转载。 “9.11”袭击发生后,某国政府部门启动了一项耗资巨大的信息系统升级工程。按计划,该国将打造一套专门用于反恐的信息软件。但当有关部门收到这套软件的测试版后,却认定它根本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已经过时。面对甲方的指责,有消息称,软件开发商也有一肚子的委曲。这个风风火火、急着上马的项目,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所谓的需求也多次变更,而真正的需求,天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迫于项目进度的压力,开发人员也只能是凭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先入为主式的开发。结果,也就上演了前面的那出戏。

    “我们到底想到点啥?”对一个IT项目而言,这似乎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一个项目从提出到规划,从招标到部署,都离不开“目标”。可是,真的就有相当比例的IT项目,不仅甲方领导没个“准谱”,而且IT项目具体组织者、开发建设者,也没多大把握。国内某政府部门在开展一项IT项目建设时,将要解决的问题跟乙方负责人作了交待,乙方领了任务就回家研制,半年后,用火车托运来半屋子的设备,用大半天时间将设备和测试版软件部署到位,给甲方负责人一演示才知道,两家人想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结果,眼看着项目时间过半,甲方负责人气得鼓鼓的,乙方负责人哭的心事都有了。

    这也难怪。许多准备上马IT项目的单位领导,只是感觉有问题需要借助IT系统解决,至于IT系统能将问题解决到什么地步,怎样解决,以及IT项目上马后,会带来什么新问题,都缺乏认知。有的领导认为,这么具体的问题,如果都要靠我费心研究,还要具体的IT部门以及CIO干吗?CIO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个问题我能说清楚,还花钱请人、要开发商做甚?结果,许多问题,甲方只说个大概齐,乙方则凭借到用户那里摸一阵子需求,外加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研发。由此开发出来的东西,拿到客户那里后,如果运气好,会碰个大概齐,如果运气不好,就会碰一鼻子灰,推倒重来。如此几个反复,有的是双方渐渐找到一点感觉,有的则一无进展,直至耗尽工期、耗尽耐心,把项目拖垮。

    要解决“目标”的问题,甲方领导必须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兼顾需要与可能,将问题探讨清楚,形成可解读的文字材料。目标确定后,要保持相对固定。要与乙方共同成立项目组,透过多层次、多种形式,向乙方项目组成员介绍这一目标。必要时,要虚心听取乙方人员对目标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对目标做出适度的调整。随着项目的推进,这一目标应该更加清晰、具体。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