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创建于1999年的中国科普博览网是我国最早基于“虚拟博物馆”理念而创建的大型综合性虚拟博物馆群。
2006年6月14日,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Teresa Treat在来信中写道: “我每天通过安装在圣地亚哥动物园和美国国家动物园的摄像头观看大熊猫,我爱它们……感谢你们提供关于大熊猫的信息,并提供网络摄像头服务。现在,我终于可以通过你们的摄像头看到四川卧龙的大熊猫了!”
大熊猫馆是中国科普博览网中最受欢迎的一个虚拟博物馆。大熊猫网络摄像头频道更是让拥有权限的用户在一定时段内使用互联网遥控摄像头角度,远程实时观测生活在四川卧龙保护区“大熊猫幼儿园”的幼年大熊猫。通过“精彩回放”,用户可以观看系统管理员通过网络摄像头记录的视频观测数据。同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的“大熊猫幼儿园”再现了幼年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全景。
早在2004年,中国科普网就已在网上“接待”观众3000万人。网站以中国科技网为平台,紧密依托科学院的资源优势,累计建成陶瓷博物馆、载人航天馆、民族博物馆、大熊猫博物馆等60个中文虚拟博物馆和10个英文虚拟博物馆,数据量达300GB,成为国内最大的虚拟博物馆群。平均日访问人数也从开通时的800人增长到后来的5万人。
许多博物馆发烧友可能早已经发现,像中国科普网这样的虚拟博物馆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互联网上。如通过三维手段制作的火器与明清战争虚拟主题展就是由台湾国科会主办的“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共设计有12个主题,全部是虚拟展览。
这类虚拟博物馆与观众熟知的博物馆网站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博物馆网站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体博物馆,那么,虚拟博物馆则已经完全脱离实体博物馆,成为真正“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南京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张小朋认为,虚拟博物馆分为实体博物馆在网络上的代言人,即“离岸博物馆”,和与任何一家实体博物馆毫无关系的博物馆两类。目前在网络上大量存在的是前者,而后者才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可以没有固定的专有建筑、人员和实体藏品,但具备了博物馆的其他一些特征,如有一定数量的藏品(不一定是实体藏品)、有展出等。现在的虚拟博物馆一般是通过个人或社团的努力而建设起来的,由于一般不具备各方面的文物专业人员和丰富的藏品,所以多局限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文物展示。
虚拟博物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整合共享文物信息资源后的产物,当实体博物馆的发展由“点”汇成“面”时,虚拟博物馆就具备了飞速发展的可能,它可以借助各个实体博物馆的共享于社会的文物信息,建立起层出不穷的虚拟博物馆。
毫无疑问,虚拟博物馆代表了博物馆信息化发展的“明天”。那么,它会取代实体博物馆吗?
虚拟博物馆是在实体博物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诞生的,实体博物馆浩瀚的文化资源是它赖以生存的根本,从这个角度来说,虚拟博物馆将和实体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相得益彰,实体博物馆更多承担“信息集散地”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将文物的隐藏信息传递给观众。而虚拟博物馆则可以运用多种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的外延大大扩充,并且推出更多交互式展览,将对公众的服务从现实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