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推进
博物馆信息化的阻力和企业信息化一样,一方面来自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差异,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也理解不够,另一方面也来自对新技术的恐惧。
资源数据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而采集藏品数据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巨的,起步时要求得到博物馆内其他部门的支持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数据后,信息系统的效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地质博物馆信息网络部主任冯向阳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特点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地质博物馆刚刚开始准备网络布线的时候,冯向阳的规划是要在整个博物馆中设置500个网络节点,但是审批后的结果是200个,有人认为“博物馆要那么多计算机干什么,根本没用,所以网络节点就更不需要那么多了。”在冯向阳的努力下,最终数量还是增加到300个。但是几年下来,网络节点的资源越来越紧张。冯向阳笑着说: “有些领导见到我就说,‘当初真是应该顶住压力。’”
即使是后来,地质博物馆在全馆推行网上公文之后,仍旧有人对信息化并不“感冒”。“开会的时候,领导看到台下寥寥无几没什么人,还以为是没有发会议通知。而实际上会议通知早就已经上网发送到各个部门,大家当初还是没有养成这种上网查阅的习惯。”冯向阳说。
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信息中心主任祝军看来,由于博物馆自身的特殊性,博物馆信息化工作是分阶段推进的。
在最初的阶段,信息部门所要做的工作是一种规划性、探索性的工作,做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能要做很长时间的代理工作,例如各个部门基础IT设备的配置、选型,这个工作相当于受各个部门委托完成。
此后,各部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他们会发现问题、发现需求,然后向信息中心提出各种升级、更新的要求。这时,信息化的意识已经开始普及到各个业务部门。而这种普及,不是教学性的普及,而是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再往前继续推进信息化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信息化的进程无始无终,只有慢慢做到了与业务相结合,才能实现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祝军说。
肖飞对此也有相同的经历,“很多人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觉得电脑里装了某些软件,建立了数据库,搭建了平台,联网了就是实现信息化了。其实这些都仍旧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层面,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会成为博物馆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然而,在面向公众服务转型的今天,已经没有太多时间让博物馆再去犹豫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副教授认为,目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出发,而未来的发展更多会从博物馆业务甚至是社会角色的变化来考虑。
“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应该向图书馆信息化学习。如何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通过观众的参与或者互动,将它们转变成真正的信息,直至形成智慧,这也许是今后博物馆信息化所要考虑的一个命题。” 宋向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