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虚拟化应用由“虚”入“实”的五步秘诀

第一步:分析系统应用和管理的瓶颈
 
作为一家以服务客户为主的机构,毕博上海开发中心对内的应用非常简单,只有财务、HR、OA等小型系统。但随着咨询业务的增长,公司的IT规模迅速扩张。目前,该开发中心有60多台服务器,这些服务器都是提供给客户做软件开发测试用的,上面跑着“千奇百怪”的应用。每当一个新case启动,项目经理就会向IT部门申请相应的设备,等到项目结束的时候再归还回来。
 
然而,这种“case by case”的应用模式让江玮很是头疼。随着项目的推进,客户对硬件升级的要求层出不穷,且极为琐碎:比如今天要升级CPU,明天要加硬盘,后天又说内存不够了,IT部门的员工为此忙得团团转;不少急于上马的项目需要使用新设备,可有时刚买进一台服务器,老设备就空出来了,很难做到新老项目同步切换;服务器的使用情况也很不一样,有的机器已经“超负荷”运转了,有的则闲置了大半资源。
 
“我们面临着应用和管理两方面的瓶颈,而这种瓶颈正是计算资源的不平衡利用和传统应用模式所带来的。” 江玮说,“在‘一对一’(一台服务器对应一个应用)的旧模式下,企业很难突破物理设备对应用部署的限制。有没有一种统一的管理方式,能让IT部门根据应用对计算的不同需求灵活调配资源呢?比如说,有些应用需要较强的运算能力,就给它配置主频更高或更多的CPU;如果某个应用很吃内存,只要分配更大的内存容量就行了”。
 
这正是“虚拟化”所要做的。通过虚拟技术,企业能够屏蔽掉IT设备物理属性的差异,把自身的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化的“资源池”,并用统一的方法去访问它们。例如,我们可以把10台物理服务器变成两台‘虚拟’的大服务器,也可以将每台物理服务器划分成若干个小虚拟机,运行若干个不同的应用。这样的话,所有的物理资源都可以按照逻辑来管理,实现资源对应用的‘按需分配’。我们就不会被项目牵着鼻子走了。
 
虚拟化是一种很有用的技术,但千万不要为了虚拟化而虚拟化。企业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有虚拟化的需求吗?实施虚拟化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省钱,二是省力。中国日报网技术总监封志谦认为,虚拟化的目标是实现系统集成和流程的整合,应用比较单一的企业就没必要实施虚拟化。“如果企业的IT基础架构和应用管理本身就比较简单,虚拟化非但不能带来成本的节省或管理的简化,还有可能会增加你的IT支出和应用环境的复杂度。”
 
不少企业对虚拟化技术敬而远之,因为CIO们担心一个篮子里放了太多的鸡蛋。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CIO邵其永说,假如一台单一的服务器出故障了,只会影响某个应用;而如果运行着10台虚拟服务器的主机出了故障,造成的损失就更大。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也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尽量把关联度高的应用集中到一起。因为这些应用原来就是相互依赖的,单点部署并不会提高风险的概率。 此外,支持虚拟化技术的设备一般都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和足够的冗余措施,如多节点配置。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