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生存还是死亡?电子支付命悬应用

  【IT168 专稿】这是陈涛连续两天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地工作了。早晨9点,一缕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他有些不习惯地眨了眨眼,烟蒂填满了桌上的烟灰缸,其中的一根还在冒着青烟。陈涛是一名“海归”,2004年满怀激情地回国创办了一家电子支付公司,主要为商家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两年来,陈涛为创业变卖了在美国的家产,踏破了各大银行的门槛,可眼看着手头的资金越来越少,公司的业务却一天比一天难做了。

  “当初我是铁了心回来创业的。你看国内的电子商务发展这么快,电子支付肯定也是个大金矿吧!谁想到大大小小的支付公司一下子全都冒了出来,手续费一家比一家低,有些还倒贴钱。商户分流得厉害,交易额也总上不去。”陈涛一脸无奈地说,“现在国家要发牌照了,门槛肯定会抬高,我正准备找VC谈谈呢!”

  也许很多电子支付公司的老板们正在度过和陈涛一样难熬的不眠之夜。这个行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价格战成为争夺商户的唯一武器;95%以上的支付企业都在赔本赚吆喝,赢利对他们来说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政策的铁闸随时都会落下,一批电子支付公司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生存还是死亡?

深陷亏损泥沼

  今年上半年,北京的两家电子支付公司接连爆出黑幕:为做大交易和利润额,某公司竟然制作双份合同,伪造两种手续费(其中一份是真实的合同,另一份则是手续费超高的假合同),以欺骗投资者;另一家公司则更有“高招”,该公司自己给自己开了1000个支付帐户,再收取5%的手续费,这样花50万元就做出了1000万的交易量。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支付行业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而弄虚作假、以少充多已经不是新鲜事。某些企业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参与洗黑钱,涉足博彩、色情等非法地带。“这只是电子支付企业在重压下的极端反应罢了,他们大多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举步维艰。”

  恐怕许多人都是冲着电子支付市场的巨大规模和诱人前景投身于此的。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最新发布的《2006年中国网上支付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电子支付市场规模为164亿元,预计2006年达到330亿元,用户规模增至8350万。此后4年内,电子支付市场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该市场规模将高达2800亿元。

  但美好的愿景并不能掩盖眼前的现实。据YeePay副总裁余晨介绍,我国的电子支付市场在信用环境、金融体系以及消费观念等方面和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是诚信缺乏。国外的信用制度比较健全,每个人都有详细的征信记录可供查询。而在中国,即使是面对面交易也会担心上当受骗;其次是金融体系的差异。国外消费者以使用信用卡为主,即便信用卡被盗用也由保险理赔。中国则是借记卡占绝对主流,而借记卡都有密码保护,便捷性受到很大限制;此外还有消费观念的阻碍。中国人习惯于“眼见为实”,因此一些涉及传统实物的电子商务(如书籍、音像制品)至今仍采用“线上吆喝,线下交易”的方式,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的应用并不完全匹配。

  更令支付企业始料未及的是,由于进入门槛低、服务差异性小,价格战成为企业争夺商户的唯一武器,行业利润率已经降到了冰点。在国内总共约60多家电子支付企业中,95%以上都在赔本赚吆喝,单靠支付业务实现赢利的寥寥无几。

  “电子支付是个很好的概念,于是大家纷纷涌进来,可是这个行业实在不好做,它的利润率太透明了。”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研究院何朔表示。艾瑞市场咨询分析师柳龙涛告诉记者,尽管赢利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第三方支付企业关心的却不是赢利问题,而是能否继续扩大自己的用户规模和商户规模,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他们认为有了一定的用户和商户规模,企业赢利仅仅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电子支付市场不成熟的起步阶段,仅凭单一的业务模式和同质化的竞争手段就想获得足够的赢利规模简直比登天还难。IT168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排名前十位的支付企业年交易额基本都在5000万上下,过亿元的屈指可数。他们为争抢商家纷纷拼命压低手续费率,能拿到1%的分利已属不易。有些企业提供的手续费率比银行的结算费率还低,甚至不惜血本向用户投入高额补贴。而价格战所带来的却只是短期交易量的上升,竞争手段单一导致商户忠诚度极低,业务波动明显。大多数支付企业并没有意识到通过创新去开拓新市场,而是在有限的市场区间内互相残杀,最终只会在亏损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