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2014年管理软件转型大势

   【IT168资讯】从砸笔记本的金蝶到做了更名的用友网络,“软件”二字之于曾经作为这个行业的代表性公司来说如同鸡肋,大有一除后快之感,这其实是“互联网焦虑症”在传统管理软件领域里的典型反应!不知道为了倒追“90后”的步伐,这两家公司是否还会做出哪些看似标新立异的疯狂举动,但实际上再如何动作依然无法洗脱他们本身就是软件企业的底色,哪怕有朝一日退出软件行业协会也无济于事。因为,焦虑症的本质并非由“软件”而起,而是作为供应商的软件企业离技术的距离并不比用户离技术的距离更短,而这两段距离的长短决定了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生意模式如何,决定这个生意的主导权在谁手里。

  展开一下“技术距离与商业主导权的关系”问题: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采购该技术过程中的主导权;谁离这项技术更远,又更需要这项技术研发的产品和产生的服务,谁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财务软件到ERP,从系统集成到商业咨询,IT或软件供应商与用户之间一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称”的问题,供应商提供技术和服务,用户花钱购买这项技术和服务,这个商业模式一直就这么存在、发展,而且非常稳定。至于价格的高低更多的来自于恶性竞争,并没有改变这个商业模式的本质。但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从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商业模式和人才资源优势,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在有些时候,年轻的、没有传统资产包袱的用户反而对这类技术的走向、应用类型更为熟悉,因为从B2C时代开始,他们本身就是非常活跃的消费用户,他们在企业岗位上的职业行为也毫无例外地用互联网消费模式来审视、选择企业级应用。传统管理软件厂商一下子与这些用户的语言系统不在一个频道上,在难以沟通的同时,毫无传统优势,更别谈什么主导权了。

  那么,传统的管理软件到底该如何转型?在用友和金蝶继续他们在软件领域的竞争模式之外,是否还有其它模式更适合中国传统管理软件的转型呢?

  管理软件企业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相对于互联网应用产品,管理软件公司存在如下问题:

  1、 应用产品太“重”,难以轻装上阵。从部门级到企业级应用,从财务到ERP,从预算到管理,从报表到共享,管理软件基本上一直以消灭“信息孤岛”为己任,不断扩展应用边界,以达到集成化、整体应用的协同效果为目的的,这样一套系统与“小快灵”的互联网应用产品根本是两个概念,客户群体也存在着企业级与个体应用的严重偏差。

  2、 商业模式守旧,难以做到海量用户。互联网应用动辄上亿的用户群体在传统的管理软件领域是难以想象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在这个商业模式下根本无法展开。“业务规模不大、利润水平不高、成本居高不下”几乎是所有管理软件厂商的真实写照,个体间的差异也只仅限于规模大小,在数量级上不会存在太大的悬殊比例。

  3、 人才结构老化,公司氛围离互联网企业距离较远。管理软件公司大多15年甚至更长的发展历史,创业元老和管理团队也都在40-50岁以上,公司的精神气、管理氛围和互联网企业有太大的差别。在这类公司的人才结构上,年轻人的占比,尤其是管理岗位上年轻人的占比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这家公司的潜力和后劲。也难怪,现在的投资者不仅要看团队的资历,还要看团队的“年轻度”如何,毕竟资本家投资的是未来,而且是一个相对稳定、有冲劲的团队所带来的未来。

  4、 想转型但顾虑多,破釜沉舟的勇气不大。在对待转型的问题上,管理软件厂商群体一点都不比传统制造业高明到哪里去。相对于海尔集团张瑞敏的破釜沉舟,“倒金字塔”、“人单合一”等等概念,在如何盘活存量、提高增量上,不少传统企业仍然顾虑重重,难免有得过且过的思想。

  但也要看到管理软件的一些优势,如何盘活这部分存量优势,决定了其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

  1、 对企业级应用经验丰富。这是连BAT也看到的优势,咱们自己更没必要妄自菲薄。产业互联网或者称企业互联网,其应用模式必然会借鉴消费服务领域的应用模式,但不可避免地要与企业本身的特点相结合。从消费者到企业级应用,这里面的差别不小,可以提升的空间也很大,这是管理软件企业的优势,必须得到发扬。

  2、 后台部分的产品应用基础较强。如果把与消费者的应用看作是企业客户对用户的应用模式的话,作为企业应用的后台部分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前台应用而消失,反而由于前台的海量用户的需求,对后台系统的要求更高,也更为迫切。这部分是管理软件厂商的传统优势,值得挖掘。需要改进的是,在软件架构设计与呈现上要进一步互联网化、人性化,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3、 人员素质较高,与企业的沟通能力较强。如果说消费个体的互联网应用几乎都是以产品说话,供应商与海量客户的沟通也基本上利用即时通讯等互联网形式完成。但企业级应用可能离不开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尤其在管理模式、商业模式上更成为企业客户竞争优势的组成部分的前提下,管理软件厂商在管理咨询方面的优势可以得到继续发挥。

  4、 集成化应用需求依然,从“轻”到更加灵活的“重”可能是个螺旋式上升趋势。“碎片化、去中心化”等时髦词汇大为流行的原因是可以吸引到海量用户,如果说把这种模式生搬硬套到企业级客户身上,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企业需要处理的流程和数据并没有因为互联网应用减少,反而可能更多了。流程本身也成为“数据”种类之一,企业的协同要求更加广泛,分割开来的各种“轻”应用势必还需要重新集成,以形成新的协同应用效果。从“轻”到更加灵活的“重”应用可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管理软件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商业优势和发展前景。

  和佳软件的成功转型带来哪些启示?

  在国内管理软件群体里,和佳软件的形象比较特殊,她既是国内ERP软件的一个先行者,也是深受863专家青睐的具有技术含量的国内ERP软件的代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和佳软件也是以“做中国最好的ERP”作为其公司口号激荡过不少国内大中型企业。但毋庸讳言,在用友、金蝶等一批更会做市场的同行面前,和佳软件对生产管理、车间控制等ERP套件中最难啃模块的过于专注、以及对老客户的悉心呵护可能显得有些过于实在了,甚至有些影响了和佳布局看更广阔市场的时间机会。

  但通过2013-2014年的努力,和佳软件“企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商”的形象更加清晰,其销售业绩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让这家低调的管理软件厂商在同行中的声名再次鹊起,在管理软件厂商再次面临历史性转型的大背景下,和佳软件的转型案例有了更加针对性地示范和启迪效果。

  一、 从产品改造出发。和佳的软件产品本身就是基于平台化来开发的,“随需而建、随需而变”就是这个平台的最大特点。也就是说,和佳给不同客户的软件版本几乎都是客户化的,不存在二次开发的概念,与客户一起定义产品成为现实,其实施成本和周期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企业客户也陷入“互联网焦虑症”的时候,和佳软件针对企业客户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开发了B2C的平台,同时,利用“订单管理中心”等模块把前台应用和后台应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了企业对线上电子商务和后台流程管理的O2O统一管理和运营。“最了解电子商务的管理软件厂商”和“最了解管理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的“双料”名号在企业群体中不胫而走,成为解决“互联网焦虑症”和企业级O2O解决方案的非常好的选择之一。

  二、 从老客户群体出发。和佳软件对老客户群体的扎实投入带来了客户粘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从燕京啤酒、漓泉啤酒等快速消费品行业,到北方奔驰、马应龙药业、俊安集团、汾州裕源等行业领先企业,和佳软件的扩展性应用、O2O解决方案都在这些群体中得到了积极回应。既帮助这些企业实现了互联网应用的构想,也从企业实际出发,进一步打磨和提高了和佳互联网产品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让客户有实实在在的“参与感”正是不少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之道,我们也看见了和佳在这方面的自觉坚持。

  三、 从新兴产业出发。在和佳的O2O方案的客户群体中,也出现了类似多彩饰家、多洗、纯悦生活等新型消费服务的新锐企业,这些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模式依赖更深,甚至就是改造其所在行业的新生力量。他们对商业模式、管理体系互联网化的追求更甚于其它企业,和佳软件的O2O互联网应用软件能得到这类企业的青睐,从另一个角度也验证了和佳软件架构设计、落地实施满足客户需求的一面。而从企业战略来看,抓住这一批新兴客户,正是改造产品结构、传统管理软件企业形象的关键步骤和重要内涵。

  四、 打造新的产业生态。在和佳的合作伙伴领域,有关大数据分析、软硬件一体化服务商、工业4.0等一批新潮的互联网公司成为和佳软件新的合作伙伴群体。这既反映了互联网服务厂商对后台管理、集成化应用软件的重视,也反映出和佳软件在适应互联网应用方面的突出特性,并以此为依托,和佳软件与这些厂商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新型产业生态。

  五、 营造出一个新的战略体系出来。从量变到质变,从战略到实践,上述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为和佳软件实施新的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想见,从2015年之后的和佳,必将在战略结构调整、产品研发、服务模式和商业转型方面有更多的尝试,而这些努力同样是其它管理软件厂商所面临的问题。

  在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大环境下,在重新提出转型升级的企业战略下,传统管理软件如何实现自己的凤凰涅槃,既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压力,更来自于软件厂商自身对其资源禀赋的挖掘利用,也来自于对企业客户群体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上的把握。和佳软件的案例只是提供了一个维度的启示,更多互联网应用转型的模式还有待于我们总结、整理,并尽快加以实践,以期达到也类似于软件开发的“迭代式”发展,迎来新一轮的中国软件企业的辉煌。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