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调查报告:中国CIO生存状况大调查

【IT168 调查报告】  CIO是中国企业中最独特的一群人。

  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业务的走向,望企业的战略方向,明白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他们战斗在信息化的最前沿,了解最新的IT资讯和信息技术;他们与系统打交道,作息时间同7×24小时的服务器那样,永远不停息;他们在做项目时备受煎熬、提心吊胆,生怕系统宕机;他们集多种身份于一身——是网管员、技术专家,又是咨询顾问和品牌总监。

  了解他们,也就明白当代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状态。

  在经历了多年的等待、煎熬、忍耐、坚持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中国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的提高,CIO的地位已经在逐步提高,责任也越来越大。

  但是,他们也面临着新的苦恼——随着信息系统越来越大,项目上马越来越多,权责日益加重,CIO这个职业也越来越“高危”;来自体制的条条框框,是CIO的“天花板”,不仅制约着CIO的发展,还限制了CIO的“势力范围”;在重塑企业业务流程时,CIO们难免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办公室政治中。

  我们向这个群体致敬,更希望信息主管们能够成为真正意义的CIO,拥有决策权、高瞻远瞩,和CEO并肩作战,从信息化的角度规划企业未来。

  业务越来越依赖信息化,项目上马越来越多,权责日益加重。CIO这个职业也越来越“高危”。

  角色“高危化”

  压力大,“太折寿了”

  “电力系统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必是大事。作为信息开发部的主任,我每天都是战战兢兢的。”南方某省信通中心信息开发部朱主任说。

  朱主任负责该省电力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一旦某个业务系统出现宕机或事故,轻则需做检查、罚工资,重则调离岗位、被开除,甚至进监狱。

  多年来,电力行业一直是半军事化管理,而电力行业又是极端依赖信息技术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产业,一旦信息系统出现故障,影响的可能是整个城市的供电;而如果电价计费系统出现故障,影响的是国家的税收,也可能引起交电费的百姓的不满,甚至引发暴力事件。作为信息化主管的CIO,其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重庆大停电,出事后,重庆电力的总工哭着回家收拾行李,直接进了监狱,原因是工作疏忽。

  朱主任说,处于这种特殊的行业内,整个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每天晚上我都睡不踏实,手机保持24小时开通状态,出现问题无论多晚都得立即赶赴现场、立刻解决问题。我们虽然有休假,但几乎从没休过,一是人手紧张走不开,另外也是休不踏实,老担心出事。”他苦笑,并戏称:下辈子绝不在电力行业做信息化主管,即使做,也绝不做领导,太折寿了。

  在采访过程中,他接了一个电话: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宕机了。他满脸紧张,遥控着将问题解决了。“虽然电力信息安全做得很充分,数据中心内各种硬件设备都是双机备份的,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就会自动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但另一台服务器就立刻面临着很大的运行压力,如果第一台服务器故障不迅速解除,很可能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系统一个一个崩溃,后果太可怕了。”他解释道。

  “这还不算最大的压力。”朱主任说,他负责的是电力通信系统的运维,出现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也许是人们在缴费窗口排队无法缴费,也许会引起暴力冲突事件。电力调度系统则是电力系统的生命,系统一旦出错可能会引起爆炸,甚至引发一座城市的电力瘫痪,后果更严重,而其负责人压力则更大。

  “湿足”的诱惑

  CIO是不是高危职业?

  9月20日上午,原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智勇被法院一审判刑11年。今年57岁的他,利用担任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职务便利,向负责开发该中心项目软件的两家公司负责人索要“好处费”共计41万元。

  政府机关的CIO成份复杂。只要负责信息化的人,大概可以称为“CIO”。他们身居要职,在信息化蓬勃发展、招投标项目频繁的时期,他们面临种种诱惑,这种诱惑大多来自厂商。难怪有人要惊呼“CIO是高危职业,游走在诱惑和风险之间。”

  原北京地税局长王纪平的事例颇有代表性。这位已经退休的官员,在位期间,率先在全国建成了“12366”纳税服务系统,实行了发票改革,建立了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系统,实现了财税库横向联网,信息化成就斐然。

  然而,“高处不胜寒”。今年春季,这位局长被“双规”,同时被“双规”的还有负责北京市地税局信息系统维护的原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中心主任刁维列。

  掌管信息化的“一把手”为何成为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就“湿足”?

  舆论普遍认为,王纪平的事件与地税系统的“信息整合系统升级”有关。该系统涉及资金重大,项目重要,关乎地税系统的平稳运行。该系统究竟花了多少钱,无人知晓。更令人不安的是,该项目仿佛也没有按照既定的程序走,监管制度形同虚设。再加上“一把手”直接过问信息化的建设程度,造成项目权力“寻租”的空间。

  因为经济问题而“落马”的信息化官员,这个名单还能排列得很长。如浙江省天台县政府信息中心原主任袁继华受贿31.7万元,被天台县法院判刑11年6个月。湖州市信息中心原主任施学江、副主任龚景忠和曹凝薇都因贪污、受贿被判刑。

  政府CIO真的是高危职业?

  一位资深的政府部门CIO认为,这完全就是伪命题。为什么这些人会因为信息化而落马?他们在于“贪欲”而非信息化,不能将“板子”打在信息化身上。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信息化越来越重要,为此,相关的招投标采购数目巨大、涉及金额和公司多。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信息主管并不完全懂业务,盲目听从IT厂商们的“忽悠”,造成招投标项目的不透明,价格千差万别,更容易形成权力寻租等猫腻事件发生。

  他认为,要杜绝这种情况也很简单。首先CIO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业务是什么;其次需要处理好和厂商的关系。所谓“无利不起早”,厂商总是想尽办法接近处于具有决策权的CIO,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利润。所以,从招投标方面来说,一味地压低价格未必是件好事情,厂商总会从其余地方弥补回来利润;第三,保障CIO不“落马”更多需要制度上的限制,杜绝权力寻租。

  谁是真正的CIO?

  CIO具体含义是:“负责制定公司的信息政策、标准以及程序的方法,并对全公司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

  我国正式提出“CIO”的概念,是在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该文件提出要设置CIO职位,目的是:“为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挖掘企业信息资源、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为企业信息化布局、评估信息化价值等。”

  根据调查,在我国,信息主管的职位以及信息化工作的设置一般有几种模式:

  第一,信息化工作归办公室主管,这多表现在政府机关中。因为有些政府机关的业务与信息化结合不紧密,多为OA等系统,办公室专门负责“杂事”,所以,信息主管放在这里顺理成章。

  第二,信息化工作专门归某个专业部门管。这个部门通常被叫做信息中心、技术部、电脑部等,不一而足。信息主管也被叫做信息主任,这是最为普遍的岗位设置。

  第三,信息化工作归某个部门分管,通常放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下。这些部门有一定的权力,可迅速调集资源,利于实施,其中以财务部门居多。

  第四,信息化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CIO有名有分,大部分是主管业务的领导或者专门负责信息化的领导,在集团中有一定的位置。

  在以上四种模式中,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化工作和信息主管,关键要看机构(企业、单位、公司)业务与信息化的结合程度。如果“一把手”重视信息化,或者是单位的业务过多依赖信息化,那么信息主管的地位就高。反之,如果信息化可有可无,CIO也就无关紧要。

  把握这一点,基本就能看出我国CIO的生存状态。

  有一位CIO说过:“中国CIO的生存状况其实是千差万别的。大多数CIO可能是凑合着过,所以并没有什么不安。有具体项目逼的,会感觉压力;如果自己又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便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如果单位的业务与信息化紧密联系的,那就有风险了,压力会很大。”

  而以我们的观察,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企业中,由于在市场压力下,信息化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CIO还具有一定的位置。

  美特斯邦威集团副总经理王泉庚提出了“中国特色CIO”概念,这是Communication(沟通)、Integration(集成)和Orgnization(组织)的统一体:“做好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CIO一定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对企业是有价值的,做不成功的原因只是方法不到位而已。”

  从本报多年对众多CIO的采访中也不难看出,CIO究竟要怎么做,会不会有一定的位置,成为“真正的CIO”,关键还要看为机构做了什么;其次要看在具体环境下,结合“制度、职场压力、办公室政治、人情世故、项目”等等,方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跨组织的协调是令许多CIO最头疼和无奈的事。来自体制的条条框框是CIO的“天花板”,不仅制约着CIO的发展,还限制了CIO的“势力范围”。

  “天花板”体制能把体制怎么着?

  面临退休的老古最近怨气颇深。作为一名在行业里混了20多年的CIO,忽然调离了岗位让他很不痛快。

  “就像一个屁那样把我给放了。”在电话里和同行交流时,老古直言不讳,不复以前的小心谨慎,而是自嘲地说:“退休了,什么话都敢说了。”

  新来的CIO不是技术专家,不是科研人员,更不是信息化专家。“把他调过来做信息中心主任,莫名其妙。”老古大声说,“不过,既然领导决定了,我们就要支持。可新来的主任上任1个多月,也不和我们见面,也不交接工作,底下的小青年都在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老古说,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是自己带领团队白手起家,摸索着做起来的。现在,单位的信息化基础已经打好,基础平台也搭好了,并得到外界的认同,引领了行业的信息化方向。可在内部,信息化工作反而没有得到重视,“墙内开花墙外香”。思前想后,老古终于想通了:关键是领导不重视信息化,他们需要信息化作为政绩工程时,就会重视;不需要信息化时,就会一脚踢开。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信息化工作者不知不觉‘捞过界’,太喜欢从业务角度考虑问题,把业务的事情包揽自己做,这让业务部门无事可做,自然引起他们的反感。”老古说,CIO应该从业务角度出发,为业务服务。但在体制之下,每个部门就是一个小利益集团,信息化一不小心就会触动他人利益,这是CIO最“犯傻”的地方。

  如果抛开老古退休CIO的身份,他对CIO压力的阐述不无道理。在体制内,CIO的“天花板”,有的来自岗位,有的来自级别,有的来自内部阶层。这些条条框框制约着CIO的发展,限制CIO的“势力范围”。

  反观被媒体誉为“电子政务第一CIO”的海关总署杨国勋,退休之后,又被海关总署返聘,担任顾问角色,为信息化继续出谋划策。他的这个案例,也说明在制度之下,有能力的CIO一样可以发挥余热,不能让数年培养出来的精英,就如老古那样,轻而易举地流失了。

  “这不知道是我个人的悲哀还是信息化的悲哀。”老古担心,人走茶凉之后,一辈子心血所建成的信息化平台会用不起来。毕竟,在他所在的行业,没有信息化,行业依旧可以运转,而领导们似乎也没希望通过信息化方面树立政绩工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