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的压力也是动力
医保的强硬,或许是源于作为保险支付方本能的反应,同时更源自保障患者利益的底气。
在《计算机世界》报的采访中,很多医院也都坦承,医保确实强力推动了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是医院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医院为了与医保系统进行对接,都积极改进或提升了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
经过多年的尝试,医保确实对于规范医院的业务流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既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又能优化流程。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原主任宁义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患者要在今天早上10点做手术,但是早上8点的药已经开出来了,因为早上8点还在执行术前医嘱,术后医嘱尚未开出。按照规定手术前要禁食禁水,因此早上8点的药患者并未服用。也就是说,患者虽然并未服用早上8点的药,但是医院收费时却算上了这个药。医保查出这个问题后,就要对医院罚款50万元,医院当然很冤枉,因为医院的信息系统中流程就是这么定的,这就要对信息系统中的流程进行优化。所以,通过医保的监督审查,确实规范并优化了医院的业务流程。
目前,医保的费用支付制度在相当大程度上遏制了“大处方”、“高收费”和重复检查、检验,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通过医保的监管和促进,使医院的管理更加科学:从粗放走向精细、从模糊走向精确、从片段走向全程管控。确实如此,强势的“婆婆”能让“小媳妇”变得乖巧;另一方面,面对强势 “婆婆”的一些严苛要求,“小媳妇”只有听命执行的份儿,却不能与“婆婆”平等交流和对话,以至于医院认为一些正当的权益,在医保面前得不到申诉和主张。
谁来监管医保?
“我们医院是最早试点的医院之一。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就是因为我们看到这是必然趋势。”一位试点医保实时结算的三甲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如是说。“医院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因为这是人民的生命线,我们要是不把这个事情做好以后就很难生存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愿意好好去做这件事情。”
平心而论,对于医保的制约和监督,医院是愿意接受的,前提是这种制约和监督要公平合理。以往,只有病人和医院的两方机制,现在则是三角关系——病人、医院、医保,在这三方中,医院的医疗行为有卫生局在监管,病人可以去消协投诉和维权,唯独医保没人管,那么谁来监管医保?谁来约束医保的行为?
医保名义上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来制约医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丁香园论坛上,有网友留言说:“我现在西南部某城市三甲医院,据说本地市医保办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光荣榜,理由是节余大,可能是这个原因,医保办更变本加利的争先进,对医院限制医保病人住院均费,去年因为本医院医保病人住院费用超标,被市医保中心扣掉500万,今年院医保办为了应对,限制每科医保病人的住院均费及门诊均费,某外科门诊均费60多块,开个腹部黑白B超就接近40了,别说抽血化验、拿药了,住院费用限制在5000块,弄得大家对医保病人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专科问题一解决赶快让他出院,会诊一看是医保病人,个个都推脱不敢要,怕超费。不知道大家都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国家政府一边在打着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口号全民医保,一边又有这样的限制,医生应该怎么办?”
按照人社部和财政部的规定,各地的医保基金要留有一部分备用金,保证能够支付参保人员9个月的医保费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去年北京医保资金也结余了175亿元,据称这与全市参保人员9个月的医保费用恰好相当。
可以看出,有些地方的医保并没有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单纯追求自身的政绩。那么,谁来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来监管医保?账期无限期延长、巨额资金运作无人监管、存在资金漏洞……这些不和谐的行为谁来管?医保属于保险行业,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有保监会在监管它,医保谁来管?是否需要引入第四方,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来监管医保?
“近几年,我国医保高速发展,其中必将产生不平衡与不协调,我们需要在高速发展中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宁义表示。
建议:医保监管部门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对医保资金进行监管,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病人、医院、医保、医保监管部门四方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