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政府IT治理:责任的上溯与权力的下移

    六、政府it治理实现路径

    1、电子政务流程再造
   
    我国当前普遍实行的“部门自建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无论从绩效上看,还是从管理上看,都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高成本、高风险、低绩效和不理想的。其最大的弊端是难于支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这种建设模式模仿原有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使信息化所具有的跨部门、跨地域的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重组能力无用武之地,除大幅度增加行政成本外,必然加固部门的“刚性”,加剧部门之间的业务分割,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创新的电子政务应用架构以构建“随需而变的政府“目标,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项全流程为对象,将相关部门的各个流程整合,集中构建面向该事项全流程的应用系统于这些相关部门之外的统一网络平台上。与该政府事项相关的各部门的公务员,通过在线接入方式,联合办公,共同使用经无缝集成的全流程跨部门应用系统为公众服务。

    2、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政府绩效评估强调以成本计算来看待政府绩效。在履行特定的政府职能方面,最少的成本或者给定成本对较高水平的工作和经济收益是效率的尺度。“根据其产出是否符合效率标准或者其它绩效尺度”来评估政府工作,这种观点是绩效化政府运动的基本出发点。政府管理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实行绩效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有效性,以及界定政府绩效目标、测量与评估政府绩效。绩效评估包括主题、维度和示标三个方面的内容。评估主题是评估模式的理论前提和指导思想,评估主题要渗透在每一个评估维度、每一项评估示标里面。我国当前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需要具有导向价值的绩效评估体系并由此形成激励机制。绩效评估体系应以公众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它应当能够指引和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迈向管理创新,实现跨系统和多部门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公务员和公众广泛使用。

    3、it治理机制的建立

    电子政务创新的关键是管理机制的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治理机制-结构、流程和沟通,来实现治理计划。设计周详的、易于理解的和清晰的机制,会促进期望it行为的产生。相反,如果机制乏力,那么治理计划就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电子政务的管理机制应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一环,也是惠及全民的宏大社会工程,关系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力,需要切合实际的管理体制以有效的指挥、及时的指导、有力的执行和密切的协调,以保障其健康发展。信息时代,适合政府有效it治理机制的建立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学栋,杨跃峰. 西方政府再造的政治理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3(3).
    [2] 陈庭忠. 电子政府与政府管理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 2000(5).   
    [3] 曾长秋,薄明华. 电子化政府: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再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2).
    [4] 丁劲松. it治理与策略[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s1)
    [5] 叶明芷. 浅谈it治理与信息化建设[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5(2)
    [6] 何伟. 信息不对称与it治理[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7)
    [7] 李维安,王德禄. it治理及其模型的比较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5).
    [8] 余瑾. 基于cobit和sox合规的it控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06.
    [9] 黄杰. 企业it治理及其框架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7(5).
    [10] 涂伟. it治理:公司治理中的it激励体系[j].当代经济, 2007(9).
    [11] 张华,宋领波.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之路—it治理[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7(4).
    [12] 刘伟,刘星. 公司治理机制对信息技术投入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2).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