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在刚刚落幕的残奥会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精彩的赛事,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为残疾人运动员和观众设计的信息化工具。从残奥会网站上的网页浏览辅助工具(Easy Web Browsing),到残奥村网吧里的点显器、盲文刻印机,再到迅速流行于互联网上的语音读屏软件、3D动画手语主播服务,就连新浪网语音验证码的微小变化,都引起了细心网友的热切关注。转瞬间,信息无障碍成为热门话题,这似乎让人感到,沐浴着残奥会带来的春风,中国的信息无障碍事业或将“怒放”。
然而,中国信息无障碍事业的发展却没有想像的那么顺利。9月12日,第五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信息无障碍产业刚刚萌芽,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标准滞后 应用难落地
“我们希望能和正常人一样上网、用手机。”盲人运动员小王对平等地享有使用信息设备的权利充满了渴望。当记者见到小王时,他正在残奥村的联想网吧里使用点显器和读屏软件浏览网页。小王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在盲校以外的地方使用电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方便地用电脑上网,并能用上专为盲人设计的手机就好了。”
相比不能感受残奥会无障碍信息服务的残疾人,小王是幸运的。据调查,2006年中国残疾人的数量已经达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其中,像小王这样有视力残疾的为1200多万人,而通过语音软件使用电脑的仅1万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作为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残疾人理应与全社会一道,共享信息社会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与发展机遇。然而,由于自身残疾影响和外界环境的障碍,信息技术还很难惠及近8300万的中国残疾人。
虽然,在残奥会的推动下,工业和信息化部经制订了《信息产业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奥组委提供了视残人士专用的信息技术终端以及盲人点视器、盲人刻录机,和对于听力残疾群体专用的无线助听、信息终端、网站手语解说等服务。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在信息无障碍体系建设和研制上已经落在了后面。
早在199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所签署的《美国残疾人康复法案》第508节就规定,美国联邦政府在采购IT产品和服务时,供应商必须主动证明其产品能够满足由美国无障碍委员会制定的信息无障碍的标准; 继美国之后,西班牙、瑞典、英国、德国、爱尔兰等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法案和指南; 2004年,日本出台的由政府与工业界合作制定的《日本工业协会标准》中,也有相关规定。
而直到2006年,中国相关部门才提出了系统化制定信息无障碍标准的思路,并开始着手建立《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框架》。到了2008年3月,才仅有《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正式发布。
“实施信息无障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人面临着何种类型的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通过制定标准为技术的全面推广提供依据,以便支持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作。” 在第五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上有专家告诉记者,法规和标准体系滞后于需求,是导致信息无障碍应用迟迟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