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温和的BPM

        和毕其功于一役的BPR相比,着眼于改良的BPM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中国企业对信息化实施的理解需要转变,否则成功希望真的不大。”说这话的刘经理是南京一家制造型企业的原CIO,由于ERP项目实施失败,他刚从这家工作了近10年的企业下课。

        刘经理所在的这家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氛围不能说不好——CEO和董事会鼎力支持、资金充足,引进的又是国际优异的ERP套件,聘请了国内知名的实施方;此外,刘经理本人是做销售出身,对企业业务流程相当熟悉。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家企业的信息化都没有理由不成功,但它就是失败了。这让原本踌躇满志、希望通过实施ERP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公司地位的刘经理深感失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没有实现对流程的管理是导致整个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个教训太大了!”刘经理总结道。

        失败的固化

        实施ERP前,刘经理所在的公司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对ERP心怀几份崇敬,虽然他们心里也有“必须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进行ERP实施”的观念,但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按照“先固化再优化”的方法论,在ERP套件的框架下,重整了结构和流程。为此,他们进行了声势浩大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面对BPR的压力,总裁甚至在中层领导大会上讲出了“就算ERP的流程错了也要服从”这样的话。

        于是,在3个月内,这家制造型企业实现了一次组织结构和流程革命,并通过ERP将其固化了下来。在ERP上线那一刻,项目组的人都以为已经取得了成功,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马上把这短暂的喜悦冲得一干二净。

        在BPR阶段,实施方和刘经理他们一起梳理出了新的业务流程,经过多次调研、修改,最终确定下来的流程看上去非常完美,比原来的流程优化很多。但在实践中,这些流程却漏洞百出,几乎执行不下去。比如他们制造的设备中有一些核心部件需要进口,而按照ERP库存最低的要求优化后的流程要在这种设备订单确认后,系统才给采购部门发出采购指令,但海关审查进口零件时,是不会考虑企业最低库存要求而改变自己的审批节奏的。在这种情况下,ERP设定的流程根本进行不下去。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ERP中,要修改这样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流程环节,要涉及财务、排产、制造、维修、人力资源等多个流程,非常繁复。

        优化后的流程出现的问题并不只这一个,许多类似看上去并不大的问题累积起来,实际上需要把整个企业流程进行一次升级、重新配置整个ERP系统。这个工作量比从头实施ERP还大。这种理论上的先固化、再优化的实施方法最终却落了个先固化、而后还是固化的结局。当这种固化与企业的实际经营存在冲突时,企业只能慢慢地向原来的流程“回归”,最终巨资投入的ERP系统逐渐成了摆设。“从一开始,我们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就不到位,设计出来的流程是理想化的,与企业实际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最终导致了我们的失败。”如今,刘经理终于明白了这一点,但这明白来得太晚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