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堵车”是大城市的通病,但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城市快速路(又称为高架道路)却很少堵车。78公里长的城市快速路以不足中心区6%的道路承担了该区域全部交通量的40%左右,平均每天行驶其上的车辆达到130万辆,其繁忙程度相当于东京同类道路的4倍。
开出租车的陈师傅最喜欢带客人在高架桥上穿梭,而从不担心堵车费时。因为从上午7时至晚上10时,高架道路上的57块“交通信息可变情报板”能提前告诉陈师傅前方路况,并指引陈师傅绕开拥堵路段,快速到达目的地。
这57块情报板的背后是一套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城市快速路监控中心控制的庞大复杂的智能化交通诱导系统。上海市历时8年、集各方力量自主研制、实施并逐步完善,才形成了这套国内非常先进的智能化道路交通信息监控系统。
“千里眼”排堵保畅
矗立在高架路上的情报板分大、中、小、A型四种,一般显示出地图线路,并用红、黄、绿3种颜色光带标记相应线路上的不同交通状态:绿色表示畅通,黄色表示拥挤,红色表示阻塞。同时下面还有汉字显示“某某路段畅通”“某路段拥堵,请绕行”或者“某某路至某某路需要几分钟”等信息。这些情报板就像“千里眼”,让驾驶员早早了解到前方路段的状况,方便自己及时选择非常好的路线。
情报板其实只是智能化交通监控诱导系统的运行的结果。高架路交通诱导系统由监控中心、外场设备以及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它通过设置在道路上的传感器、闭路电视等外场设备进行实时信息采集,监控中心对采集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外场显示设备将高架路交通状态、交通事件及行程时间等信息发布,实现上海市高架路的交通诱导。
走进城市快速路监控中心,最显眼的是正面墙上一块像宽银幕电影一般巨大的“幕布”。“幕布”正中是光带织成的快速路图案,光带以红、黄、绿色显示道路状况;左边排列着8只大荧屏显示器,右边排列着12只小荧屏显示器,这20只荧屏显示出主要路段的情况。面对“幕布”的桌子上置有18台计算机,6个姑娘每人掌控3台……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从城市快速路监控中心的机房里延伸出千条万条的光缆,像水银泻地般“流”向所有高架道路路面,每隔三、四百米就埋有线圈断面。情报板上的信息就是由看不见的线圈“读”出来。任何车子从路面驶过,线圈都有反应。如果车子堵塞不动了,它就向情报板发出“红色警报”;如果车辆拥挤,移动得不畅,它就向“情报板”传递“黄色信号”;如果车辆在路面上沙沙滑过,畅通无阻,它给出的是令驾驶员心情舒畅的“一片绿色”。
监控中心是系统的“中枢神经”,结合光纤线圈信息和监控摄像信息,计算机快速计算出某路至某路所需时间,监控中心的操作员用汉字输入情报板。监控中心是清一色细心的女操作员,她们6个人一班,24小时三班轮流。她们除了采集信息,还负责监视路面情况,核对情报板上显示的红、黄、绿色是否正确,系统是否发生故障。
监控中心的定位和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交通管理控制中心,又是信息中心和交通问题分析研究中心,也是应急指挥中心。尽管晚上10时情报板关闭了,但监控中心依旧依靠监控摄像机监控着路面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比如货物洒落阻碍交通、车辆抛锚引发道路拥堵等等。
2004年12月30日,当这套智能化系统刚在内环高架路上开通,上海就碰上了百年一遇的大风雪。那天晚上天寒地冻,路面结冰,上百辆汽车碰撞磨擦,整条内环路乱作一团。监控中心成了应急指挥中心,交通等有关部门领导全部到达这里,面对荧屏显示的路况,关闭匝道,出动值班交警拖走抛锚车辆。随后,各路人马分头行动,撒盐的撒盐、铲雪的铲雪、破冰的破冰,奋战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7时,所有路面全部清理干净,匝道开启,道路畅通,保障了上班高峰的一路畅通。
在4条高架道路上,大约每隔500米就能见到一块求助电话的牌子,上面印有电话号码:62599088。这个电话号码是监控中心为抛锚车辆设置的帮助电话,现在已经成了对外服务电话。每天有许许多多外地车辆进入上海,还有不少本市的“本本族”慢悠悠地在路上。他们不熟悉道路,一上高架便晕头转向,于是可以拨通求助电话问路,监控中心负责引路的操作员们现在已经成为“道路百事通”。
上海高架路交通诱导系统建成运行后,有效地调节了高架路的交通流量。根据该系统建成运行后的测算,平均流量增加了5%,平均车速提高了3%,有效地均衡了高架路网的交通流量;畅通时间增加7%,高架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明显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