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信息化对企业就像一条纽带,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方资源紧密耦合在一起,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突破地域界限,使企业可以在不同地域进行拓展,并形成集中统一的有效管理。正是在信息化这条纽带的帮助下,哈尔滨卷烟总厂这根“瓜蔓”上才成功长成了海林、穆棱、绥化“三个瓜”。
哈尔滨卷烟总厂(以下简称“哈烟”)的前身是哈尔滨卷烟厂,2003年底对海林卷烟厂、穆棱卷烟厂、绥化卷烟厂实施重组整合,成立了一个总厂三个分厂的新型卷烟工业企业。面对地域分散、相距几百公里的“总厂—分厂”的新型生产经营形势,以及各厂发展的不均衡,哈烟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改善这种局面。为此,哈烟提出“数字哈烟”的建设目标。
为信息化推翻“三座大山”
然而,打造“数字哈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摆在哈烟人面前的是需要撼动的“三座大山”。
首先,员工素质亟待提高成为打造“数字哈烟”的“第一座大山”。厂里很多业务员、操作员年纪偏大,甚至都没接触过计算机,因此计算机中心的职工担纲起对全厂职工信息化培训的任务。对职工的培训课一开就是几个月,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周三或周五下午,轮流给各个部门的职工上课,从最基础的Office办公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讲解……除了内部培训,烟厂还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厂商请来信息化专家对职工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择优上岗。信息中心一面接受专家培训,一面马不停蹄地参观一些信息化建设不错的企业,以吸收各方面的经验。
其次,繁重的标准化编码工作成为打造“数字哈烟”的“第二座大山”。旧的手工业务处理模式下,业务员埋没在大量的记录、计算和报表处理工作中,没有精力进行经营分析工作。在业务调研过程中,烟厂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取消了一些报表环节,并进行了标准化编码工作。卷烟行业涉及到原料、辅料、备件几万种,烟厂花了几个月,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责令科研、工艺、财务等各个业务部门制定了一套编码体系,对包括原、辅、备、成品、设备、行政区划、名称等内容,把规格、型号、计量单位、核算单位进行了统计,形成100多种编码、大概20万条记录、超过100万字的编码。
最后,职工不积极反馈意见成为打造“数字哈烟”的第三座大山。调研过程非常需要职工的看法,在获取职工反馈意见的过程中,如果派专人直接征询,既耗时又耗力,而且职工们也会不好意思提意见,反馈得不全面。烟厂在局域网平台上建立了一个内部论坛,接受职工们的建议。每个职工都可以匿名登录论坛,畅所欲言,在车间、原料、辅料、备件、质检、工艺、论坛等各个业务系统里发表看法。这不是一个统一的论坛,而是按不同业务分块儿,职工们可以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发表意见。从论坛收集的意见也汇总到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