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源自细节管理
2002年春节前夕的某个晚上,天山面粉下属工厂调入一批小麦,因为品管部门已经下班,于是供应部门直接让小麦入库,结果小麦原料出现了问题。康万廷清晰地记得,当时快过年了,蒸馒头、包饺子的顾客非常多,为了保证人民的食品安全,他亲自下令对产品全部召回,要求粮店、超市无条件退货,最后损失了两百多万。
在召回事件后,天山面粉进一步完善了严格的品质检验流程,建立全厂的监督机制,并推出产品“无条件退货”的销售政策。一旦发生退货,要求全厂每人每袋扣1元钱工资。经过多年的贯彻执行,质量逐渐成为天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超市里,天山品牌的面粉通常比其他品牌贵上两三块钱,但是依然畅销。
最近的一个故事是,2010年8月的一天下午,一辆货车卸货后打印不了出门证,原因是系统中显示保管员没有出具出库单;保管员说出库单提交时显示车间现有存量不足;车间的打包班长反应品管部还没有做检验单,系统规定不能提交入库单;品管部回复说正在核实检验单。最后当关键流程环节被一一核实无误后,货车才能被批准出门。
“这都是在金蝶EAS里的流程驱动,我们认为非常好。”樊健认为,“业务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同时也规范了职工的工作行为。”普通职工不需要理解表单的原理,只需要按照系统要求把单据完整提交。信息化对整个业务的提升,实际落实到流程和单据上。基于金蝶EAS的BOS平台,天山面粉落实了400多个流程,控制了流程,也就控制了质量和成本。
目前,天山面粉实现了供应链的采购、进场、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全程监控。品管部经理马建秀认为,金蝶EAS上线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产品质量管理,“没有信息化,控制不到这么细。”以前有很多原料按照一等小麦的价格入库,但生产检验时却是二等小麦。有些原料入库后,可能需要干燥三个月以后才进行生产,大量的手工单据难以查对,如果品管部按照一等小麦的配方制作,就可能会影响到产品品质。由于一等小麦与二等小麦的价格每公斤相差3分钱左右,以每天2500吨的加工产能计算,此类现象造成了企业收购和生产成本的大量浪费。
▲
“现在从前期的采购申请、采购合同,到采购入库、质量检验信息,最后到日产检验单上可以看到合同号、检验等级,都非常直观。” 马建秀说,每个环节的数据在系统中保持一致,合同单、入库单和检验单环环相扣,如果出现品质问题,就要审批、退回或是降级。信息化有力保证了食品安全,降低了采购成本和原粮库存风险,也降低了采购成本。按年产能60万吨计算,原粮成本至少可节约600万元。
“信息化使管理变得更简单。”据IT主管戈棋介绍,“譬如,只需要通过地磅与EAS系统的衔接,我们就牢牢地控制了入库和出库两个关键环节。”在早期的原料采购中,磅单可以人为更改,甚至一车原料两次过磅,形成两次入库。在天山面粉的信息工业化改造中,当时的国产地磅只需8、9万,而进口地磅设备需要20多万,但国内地磅控制系统是基于传感器的模拟控制系统,无法与计算机连接,管理层考虑到生产自动记录、产品可追溯,最终还是购买了进口地磅。随着EAS系统上线,地磅信息直接接入EAS。现在采用地磅控制系统,首先过重车,卸完原料后必须要过空车,系统自动比对该车的毛重与净重,规避了人工环节下的采购漏洞。
在出库环节上,企业只允许一袋25公斤的面粉存在250克的偏差,也就是每吨10公斤的允许差值。集团下属的昌吉公司在上系统后的第一车面粉过磅就检查出了问题,其中有十包都分别多装了一公斤。如果是以前,管理员通融一下就过去了,“但地磅与系统接轨后,系统的出门证打不出来,这辆车就不能出货。”系统的效益体现非常快,下属的几个生产厂在第一个月都发现了问题,第二月就杜绝了此类现象。
“如果一顿面粉跑掉十公斤,那么企业一年要跑掉7万吨。” 戈棋说,信息化解决了微利行业中很多的“跑冒滴漏”,现在节省下来的都是企业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