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中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三十年的回顾

  【IT168 信息化】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的30年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着历史的巧合。机械制造业信息化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而开始,随着企业制度改革、市场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30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1.1978年—1988年的培育期

  十年文革,中国与世界隔离已经很久,1976年“四人班”垮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航程。表一简单的表达了这个时期的特征。

中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三十年的回顾

  表一,信息化培育期

  表中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第一,国外MRPII落户中国

  1978年机械工业部批准沈阳鼓风机厂从意大利引进大型鼓风机的设计技术和从IBM公司以94万美元的价格引进 370138大型机,同时引进了IBM的MRPII软件COPICS。作为技术归口单位的机械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参与了整个项目的考察、培训和消化。从IBM公司带回来了COPICS的八本黑皮书,这就是著名的“黑八本”, 这是中国知名部MRPII的启蒙教材。很多后来名声在外的管理专家陆续从这里走出,包括他们的学生。紧接着沈阳第一机床厂获得了联合国发展署120万马克的资助项目,从前西德引进了INTEPS这个欧洲的MRPII软件,北自所参加了项目的调研和实施,该项目获得成功应用并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奖。 开始了国外MRPII软件在中国企业实施的先河。

  第二,中国知名个MRPII软件诞生

  通过上述两个项目的学习和实践,1982年机械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承担了四川宁江机床厂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项目开发持续了四年,各个系统陆续成功运行,1987年该项目通过机械部验收鉴定,获得了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北自所步入了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的长征路至今30年。

  所以我们说中国MRPII的发源地在机械制造业。

  第三,“三个三分之一”的争论

  鄙人针对当时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当时国外MRPII软件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状况,提出“国外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用,三分之一修改后可用,三分之一不可用”的观点,这个观点被领导采纳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遭到了所有外国MRPII软件供应商和代理商的强烈谴责,这就是后来人们把它升华为“蒋明炜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每次外商MRPII产品发布会、研讨会,我都成为批判对象。什么“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可以休已”,“闭关守旧的代表”……三十年过去了,至今这种批评还没有停止。在另一个反面,人们还在把“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作为用户自行开发庞大ERP软件的根据,他们说“蒋老师说了,国外软件不好用”……为此我在这里必须阐明我提出这个论点的历史背景和我现在的看法。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刚刚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远没有建立,对国营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仍占主流,物资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企业物资采购仍然依靠一年两次的订货会议,在短缺经济的年代里,供应商是上帝,客户是“孙子”,谁能买到材料就是本事。所以那时我们的MRP只能编制自制件的计划和外购件的投产计划,根本不能编制采购计划,更不要说准时生产了。在那个年代主要产品生产仍是国家指令性计划,价格也是国家规定的,那时企业没有销售部门,而是计划部,所以销售管理也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才有了需求。那时中国的财务管理也远没有像今天这样规范,一部分企业采用借贷记帐,另一部分企业使用增减记帐,主要财务报表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际标准接轨。所以那时国外标准MRPII软件在中国应用确实存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在技术层面,八十年代中期由计算机公司代理的国外MRPII软件基本没有汉化,COPICS,INTEPS,I-Manufacturing……中国用户是自己进行汉化的,在早期中国双字节终端没有问世之前,这些外国软件根本就没有办法汉化,为了让普通管理人员看懂,他们将英文屏幕和报表改成汉语拼音。

  “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至今我仍然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论点是正确的。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短缺经济变成为过剩经济,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中国的会计制度也基本与国际接轨了。在技术层面,大多数外国软件都做了较好的汉化,进行了一些国情化的开发,所以我认为现在国外主流的ERP产品在国内是可用的。但是我认为无论国外国内ERP软件国情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只是程度的不同,过去多现在少了。另外客户化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国外软件在它的生产国使用也存 在客户化的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它是一门艺术,尽管你的ERP包括了若干科学的业务流程,但它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行业不同,管理者的思想方法不同,针对某个具体客户的特殊需求是存在客户化的。我不同意“我们产品是经过发达国家应用证明的,要与国际接轨,一切都要按照软件来实施”,客户提出的需求软件里没有,“我给你来一个BPR”。这就存在到底是BPR在先还是软件在先,软件具有什么功能和流程,BRP就按此设计,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另一个反面就是“三个三分之一”的论点被用于企业自行开发ERP产品的依据。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ERP发展到今天已有30年的历史,它已形成了近似标准(MRPII有标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客户的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流程。它已形成一个专门的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开发的难度,工作量之大,专业知识之广泛都不是企业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其结果往往是开发一套基于手工作业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实施容易,企业信息化了,但管理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另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今天主机/终端,明天客户/服务器,后天浏览器/服务器,今天FORTRAN,COBOL,明天JAVA……新技术层出不穷,你今天开发的系统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所以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用户自行开发系统是不明智的。

  2.1988—1998年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如表二。

中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三十年的回顾

  表二,信息化发展期  

  这一时期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第一,MRPII 过时论。

  90年代初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概念。一时间“MRPII过时论”甚嚣尘上.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从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历程。它是伴随着管理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后者从来没有否定前者。MRPII所建立的订货点法,经济订货量模型,主生产计划MPS,物料需求计划MRP,能力需求计划CRP,车间作业计划SFC中所建立的算法原理至今仍然保留在每一家ERP软件包中。

  第二,大批财务软件公司进军管理软件。

  1998年以用友,金蝶为代表的近十家财务软件公司在北京奥林匹克饭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企业管理软件进军!”,从此中国ERP软件市场形成了中外企业群雄逐鹿的局面。

  第三,863/CIMS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1986年开始的863/CIMS主题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功不可没。 它在离散、流程及混合型制造业中建成几百家各具示范特色的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CIMS应用示范企业;开发出一批占领相当市场的CIMS单元技术与系统集成产品,并通过应用示范和目标产品发展促进我国CIMS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工程实验室;获得一批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一批CIMS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人才。促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