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案例报道】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大小小的知名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不厌其烦地在教导市场,金融危机正是企业练内功的好时机。而所谓练内功,无非是用信息化来理顺内部管理、流程。这似乎给人信息化就是管理信息化的印象。然而,上海市胸科医院移动PACS的案例却告诉你,信息化还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启示一:信息化不等于信息化管理,完全可以冲在第一线
启示一:信息化不等于信息化管理,完全可以冲在第一线
“移动只是为信息化建设锦上添花,它是一个亮点,一个手段,一个高效率的方法,但不是一个新建的系统。”上海市胸科医院计算机室孙科芬主任在采访中如是评价该院刚实现的移动PACS系统。
虽然对于上海市胸科医院这家国内著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来说,2009年在国内创新移动PACS,即实现床边放射影像的数字化,并采用无线传输方式接入PACS的计算机技术新应用方法,比起国内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株的建立、世界首例非血缘供体、成人单侧肺叶移植术等该院创下的无数个“第一”而言并不起眼,但这位医院的“CIO”会给出如此低的评价,依然令人吃惊——要知道,建立一个移动PACS的代价并不低。
上海市胸科医院
胸科医院PACS的建设史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决定推动全院级PACS,胸科医院成为第一批四家试点医院之一。到2009年5月,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移动PACS系统的医院时,上海市胸科医院已经投入了近千万元(含由政府拨款的项目资助资金),而且还在不断进行后续投入。相对于每年300万到500万的信息化经费而言,胸科医院在PACS系统上投入不可谓不多。既然孙科芬并不认为PACS移动化是什么新功能,为什么还要进行如此大的投入呢?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到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冯运对医院的要求了——“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右为胸科医院院长冯运,左为计算机室孙科芬主任
这不是“客户是上帝”这样供在神坛上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健康,关系到医院核心宗旨“救死扶伤”的要求。PACS的移动化应用,在冯运院长看来就是关系到病人生死的大事——他用“气胸”这种病来举了个例。
“以前气胸病人送来急救的时候,首先要拍摄X线胸片,用来查看肺受压程度、肺内病变情况以及有无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及纵隔移位等。传统拍片程序中,先要将病人送到放射科拍摄,然后去洗片,最后将片子送到急救室给医生用来确诊,一来一回至少20分钟。而现在应用了移动PACS呢?可以将移动CR(计算机化的X线放射影像系统)推到急救室,当场给病人拍摄。拍摄完毕的同时,X线胸片数据已经通过无线传输到后台专用打印机上,几分钟内就能帮助医生确诊。而且,采用PACS移动化应用后,可以随拍随看,拍得不清楚或者病情有变化,可以当场重拍,直到满意为止。”
“CIO”对移动PACS评价不高,而“CEO”却认可它的价值,两者的观点似乎发生了矛盾。但实际不然,因为观点看似矛盾,只是由于他们着眼的点不同。前者从技术角度看,后者认可的是技术背后那道流动的信息给救死扶伤带来的好处。是的,在上海市胸科医院的CEO和CIO眼中,移动放射摄影影像接入PACS并不是PACS简单的改用无线传输方式,而是信息化建设内容的一部分。这里用一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来解析一下:
如果用人的身体来比喻抢救病人这一行为,可以说,各种抢救的具体行为就是人的一双手,这是抢救的载体,而医生的决定就是人的大脑,大脑给手下指令,指导如何操作。但大脑不是盲目地下命令,而是需要通过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做判断后才能下达指令。各种信息如何汇总大脑内?人靠的是眼、鼻、耳、皮肤等与外界接触的器官,抢救病人就要靠各种医疗检查设备来提供病人的各种信息。也就是说,从移动CR到医生的大脑之间,信息必须流起来,而移动PACS的建立就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流畅的通道。这种通道的建设难道不是信息化建设吗?
在不少人的眼中,信息化等同于信息化管理,而胸科医院移动PACS的应用正是对这种常有误解的有力辩诬。它证明了信息化可以直接应用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像是在医院,信息化可以用来救人,像是在餐厅,信息化可以用来点菜,像是在超市,信息化可以盘库。在很多场合中无线传输的信息化方式是有其特有的制高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