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部曲:为创新建立实做理论
在《创新的两难》中,克里斯汀生提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论。他认为市场上的在位厂商,较精于改善既有产品性能的延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而市场新进者则善用破坏性创新策略,以价格低廉、性能较差(但足够使用)的产品,争取在位厂商的低阶顾客,待技术进步、逐渐提高产品性能后,便能以低价优势席卷高阶市场,一举取代旧产品。
除此之外,克里斯汀生更提出市场在位者”解决创新两难”的办法。包括独立出专责单位从事创新,让这个单位的资源与运作方式能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色,并保留足够资源不断试误,以及找出新市场、成功达成商业化的四大建议,奠定了他”创新大师”的地位。
而在《创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中,克里斯汀生进一步将破坏性创新理论完备化,明确区分为”低阶市场”与”创造新市场”两种破坏性创新类型,并且进一步分析企业组织资源分配的决策流程,找出突破”两难”的实务建议。
最后,在《创新者的修练》(Seeing What's Next)中,克里斯汀生从研究组织内部流程如何达成破坏性创新,转向往组织外部找出创新机会,并且分析在创新竞争中,攻守两方的可能行动,协助经理人在正确的时刻,做对关键决策。
这一系列”创新三部曲”,是克里斯汀生花费毕生心血建立起的一套理论。在这位创新大师的心目中,”理论”并非”实务”的相反词,而是实务的基础。
克里斯汀生曾如此比喻理论的重要性:人类曾以为装上翅膀就能飞行──直到伯努力定律(Bernoulli Theorem)被提出之后,人们才得以造出飞机,完成翱翔天际的梦想。
创新三部曲,正是克里斯汀生交付给经理人的”伯努力定律”。藉由回顾商业史中在位者与新进者的创新战争,再透过理论了解其中的运作机制,我们自然也能找出在创新的世界里,摆脱两难、翱翔天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