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创新,企业成长的必经之痛


    【IT168 信息化】克里斯汀生以《创新的两难》轰动商管界,他为全世界经理人解开了长久以来的疑问:”明明是绩效优异的领导企业,为何总在面临创新时做错决定?”

    创新对公司很重要,每个人都认同。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不创新就等死”(innovate or die),经理人朗朗上口。可是一旦被问:”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大家眼神开始飘忽、语气开始虚弱。幸好,我们有了创新大师克雷顿?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

    创新的两难:自杀以求生存

    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2008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排行榜中,克里斯汀生名列第17位,世纪CEO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的作者汤姆?毕德士(Tom Peters)还瞠乎其后。

    1997年,克里斯汀生以《创新的两难》(The Innovator's Dilemma)轰动商管学界与实务界,他为全世界经理人解开了长久以来的疑问:”明明是绩效优异的领导企业,为何总在面临创新时做错决定?”

    在商业史上,我们看过太多例子:大型计算机的”蓝色巨人”IBM错过个人计算机市场(个人计算机的技术远比大型主机容易);没有一家音响领导品牌预期到随身听将改变音乐产业(随身听也不比高级音响精密);从真空管到半导体、光学相机到数字相机,几乎每一次创新,都让市场上的绩优企业从云端落下,新进者取而代之。

    这些大公司明明拥有最多资源、最优秀的人才,却为何无法创新?

    克里斯汀生说明,大企业不乏创新的技术与点子,但之所以会在创新领域落后给新进小企业,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害怕推出新产品,会降低既有产品的销售额。

    想象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公司拥有一项畅销产品或服务,让你赚进大把钞票,这时候研发团队向你报告:”我们也许可以推出一个取代它的新技术。”你愿意放弃当下的金鸡母,换取未来的不确定性吗?就算你愿意尝试,但可预期的是,这项新技术将会瓜分既有产品的市场,你该怎么办?

    所谓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对企业是一种”自杀以求生存”的取舍。成功打倒领导企业的市场新进者,没有”既有业务”的包袱,面对创新时往往能放手一搏,取得胜利。但新进者有一天也会成为市场在位者,再遭到新一波挑战。创新战场上”在位者必败”的宿命,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自1992年取得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企管博士以来,克里斯汀生十多年来的研究,都在为企业建立一套创新的理论,来摆脱宿命论。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