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企业存在的惟一理由

  产业水系图 
    大师的教诲让我们重新回到“产业水系图”上来看一个个具体企业存在的理由。
    为了更简明地看到“水系图”的形态特征,我们画出了这样一幅模拟水系图。
    从这幅模拟水系图中,我们不难看出,细小川谷里的水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整合”,逐渐汇集为更大的河流,这些更大的河流再“整合”,就成为大江大河。

    产业社会的水系图也具有这样的特性。我们再来看两个示意图:
从这两张图中,我们可以看见,产业社会的“水系图”与真正的水系图的形态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整合与再整合”的过程。
每一个企业都是从上游企业购进原料、设备、能源,从劳务市场购进人力资源,再整合成下游企业或者终端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经过一连串的“整合与再整合”,就形成了产业水系图(产业链)。特别是在产业界逐步抛弃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开始向供应链管理方向迈进的今天,这种形态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晰了。
有人对此评论道:“不能并入更大的,或不能纳入新的,则注定会很快衰亡。这就像鱼塘,死湖一样,水的腐变,乃至干枯只是时间的问题。自然如此,社会何尝不一样!可惜对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或难以接受,尤其是自身面临被整合时。” 

    “转化”增价值 
    在“整合与再整合”形成的“产业水系图”中,一个企业存在的惟一理由,或者说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作为一个“转化”器而存在—输入资源与信息,经过“转化”,输出产品或劳务。这种“转化”作用,是为顾客增加价值的惟一源泉,也是企业自身获得盈利的惟一“合法”途径。

    到此,我们对“企业是什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企业不但是一个盈利组织,还是作为一个“转化”机构而存在于产业社会中的。而且,这种“转化”必须增加价值,也就是增加德鲁克所说的“效用”,或者说“顾客价值”。

    当顾客购买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不得不向企业支付的货币,在抵消了为获取上游企业提供的“被整合”的资源而支付的成本之后所得到的“差额”,就是企业所“求”到的“利”。 

    当然,这个“利”并不必然是正值,严格的说,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使得这个值无限趋近于零。怎样保持这个值是正数,正是我们要探讨下去的使命所在。怎样使得“转化”更有效率、成本更低或者与竞争对手的转化能力相区别(所谓“蓝海战略”),将是一个更加有意思的话题。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