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兑现业务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这场有关SOA生死的讨论,让我想起2004年那场“Does IT Matter?” 争论,研究与学术机构总是有反骨的,这是他们显示自己价值的地方。当时的质疑者针对的是套装软件的投资方式,假如两家互相竞争的汽车制造公司都部署了相同版本的ERP软件,软件本身并没有给其中之一带来特有的竞争力,而仅仅成为一种“Me Too”的技术设施。
这场针对IT价值的争论和目前的SOA生死的争论有内在的联系,Anne指出的一些SOA项目短期没有兑现业务价值的承诺,与IT价值的争论如出一辙。她在肯定面向服务架构作为一种架构模式的同时,对初始SOA项目过于计划性的实施模式提出了质疑。
的确这几年的经验下来,自上而下的大型SOA实施的确遇到了短期价值不明显,甚至成本更高的结构性难题。她在文中提到,作为一个词汇的SOA已死,但她的后继者,云计算、SaaS、Mashup反而带来更为强壮的需求。
让我们尝试分析她提到的后继者有何规律,最近看了一篇文章,陈述采用轻量的REST代替SOAP模式的服务架构实施的效果会更快。我们权且做这样一种立论,服务导向的架构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采用原有自上而下的长期项目的实施模式因为周期过长,遇到组织变化等原因导致短期内的业务效益受到质疑,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显得更为挑战。
采用自下而上、借鉴互联网模式的、业务价值明确的方法逐步成为实质上更为普遍的方法。换句话说,以企业级业务服务重用,彻底改变开发模式的初始SOA推进模式在实际中,逐步被更加针对某些具体业务问题的模式所替代,因为后者更易滚动实施业务价值的轮子。
比如SOA治理这个主题,理论上是SOA服务重用的关键,没有清晰的治理策略,大规模的业务重用无从谈起。问题是,对于一个还没有实施一个SOA项目的客户,在听到SOA治理难度后,多半会知难而退,我就见过听了SOA治理主题后决定放弃项目的客户。
现在大家都有了经验,只对已经实施了SOA项目,取得了业务效益,但被服务管理所困的成熟客户去谈SOA治理,从而避免了吓跑初期客户的尴尬。
气宗还是剑宗?
由此看来,SOA生死的讨论,其实是SOA实施路径选择的讨论。这里引用笑傲江湖的气宗剑宗来将问题形象化,初始SOA的教义类似气宗,就是刚才讲的自上而下的模式,特点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全盘规划、同步推进,但见效较长。
近期的BPM、数据整合、服务总线实施等算是剑宗,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项目实施的时候先不考虑过于全局性的问题,比如业务分拆,而致力于先解决一个业务问题。
Anne的言论可以通俗化地理解为,现在的经济环境都是短兵相接,练气太慢了,不如一剑封喉来得可行。遥想令狐冲当年,在风清扬的现场教习下,打败田伯光,剑宗的厉害大概也是当下CIO们向往的吧。
我前面谈到的一些国内SOA客户,几乎都采用了从单一项目入手的剑宗手法,在项目管理、主数据管理、管理仪表盘得到良好收益,其中一个项目也采用了中间相遇的实施方法,就是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办法,可以成为剑气合一。
其实剑宗的手法,是受了互联网模式的启发,试问有哪一个互联网巨头是采用“养气”的办法起家。亚马逊去年成功运用“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模式,将自己的技术平台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卖给做网上业务的其他公司,算是剑宗里的独孤九剑。
在近期的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流程快速变更、数据和实时性分析、应用的快速重建,都需要依托服务化来完成,这几把利剑的商业价值,可能比泛泛的SOA生死争论对于企业更为急迫,对于企业CIO来说,已经没有空间为SOA而SOA,而是要针对当前业务特点谨慎确定实施路径,才是最现实的。
(刘松:甲骨文fusion产品战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