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融合之路还有多远?

 

 

   对于IT和业务之间融合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很多人一直将IT和业务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认为它们是分离的,IT部门只是一个发挥支持和服务作用的部门,还没有上升到推动业务部门变革的高度,而且业务和IT部门员工的沟通也经常出现障碍。2006年12月份,记者在一次会议上巧遇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以下简称个金部)市场发展处处长杨勇革,在谈到工商银行的IT系统是否满足了个金部的业务需求时,杨勇革表示目前所建的IT系统根本满足不了他们部门的需求。不过Gartner的一项调研结果却显示:当前企业有80%的业务正运行在IT系统之上,企业的业务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IT结合在一起。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CIO敢于承认IT和业务已经基本上融合在了一起,更多的企业信息化的现实情况是不停地在做完善和进行二次、三次开发,而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业务与IT的融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中间有一定程度的“裂缝”,让CIO们不得不经常对这些“裂缝”进行修补。
 
     其实,IT与业务的融合问题,似乎一直是CIO们难解的结,一方面CIO们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得到业务部门对自己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业务部门难以调和的“胃口”也让CIO们头疼: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IT与业务的结合天衣无缝呢?

    CIO INSIGHT杂志社邀请了上海纺织(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李小山、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共享中心主任许宇均、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讲师杨波,围绕IT与业务结合以及CIO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许宇均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共享中心主任
    IT跟业务部门的关系,是由业务部门对IT的认知决定的。

 

                                                                                     李小山 上海纺织(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现阶段的CIO应该是10种角色的结合,需要的能力和智慧不是常人所能胜任的。

 

                                                                                               杨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讲师
    IT的价值还是要通过对业务价值实现的支持和服务作用体现出来,这也是CIO非常重要的原因。”

    CIOI:请各位简要介绍一下在当前企业中,业务和IT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李小山:在不同的行业和企业,IT渗入业务的程度不同,像银行、电信是靠IT开展业务的,跟制造业不一样;而我们作为管理集团,又跟制造企业不一样。

    许宇均:我觉得这其实是个认知问题,IT跟业务部门的关系,是由业务部门对IT的认知决定的,也就是说业务部门是否认识到了IT对企业的价值,关键是把IT看成是IT部门的IT,还是业务部门的IT。

    李小山:业务对IT的认知是需要逐步培育的。

    许宇均:是这样的。如果业务部门仅把IT看做是IT部门的事,IT就是一个工具和后勤部门;反过来,如果业务部门把IT看做是推动业务发展生产力,那IT就变成业务部门的IT了,IT部门就变成了业务部门的咨询顾问。在这个过程中,不单单是企业高层对IT部门认知的问题,它涉及到的是每个业务部门的经理。

    李小山: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在大多数企业中,IT部门都把自己当做是业务的IT,不仅要满足其现在的需求,还要兼顾长远;不仅要满足一般操作层,还必须满足管理层。这虽然有时会产生一些矛盾,但IT部门一直在努力成为业务的一部分。

    杨波:在当前绝大多数的行业中,IT还是处于对业务提供服务和支撑的位置。

    许宇均:在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光明乳业的IT架构,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信息化负责架构,公司的信息化负责人是老总,事业部的信息化负责人是事业部的总经理。信息化负责人可以授权给其他人,但必须不是IT部门的人员。所谓授权是指刚开始老总亲自管IT系统建设,管长了,开始实施个人代理。而业务部门是信息化建设的Owner,不仅是提出IT系统建设的需求。哪个业务部门需要架构IT,就由这个部门承担IT的花费。我们一般做的项目主要分为两种:企业战略性的项目和业务部门的项目。第一种项目是由公司出钱,老总负责;第二种项目是由业务部门出钱,相关人负责。

    第二部分是信息部。信息部负责战略、标准的制定,并代表公司执行战略性项目等。公司级的项目,一般信息部会直接参与,信息部的预算是战略预算,直接从销售额中提,最后建成的项目由全公司部门共享。

    第三部分是信息服务中心。它已经成为内部利润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各个业务部门是我们的客户。

    其实,实现IT与业务的融合,的确是每一个企业的追求。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让业务部门自始至终地融入进来,会使很多问题处理起来变得容易很多。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企业的IT部门还处于像过去中国家庭中受气的“小媳妇”地位,各个业务部门就是“婆婆”。各位如何看待IT部门所处的这种尴尬境地?

    许宇均:毕竟,IT本身不创造价值,它必须通过他人之手创造价值,而这个他人,就是业务部门。

    李小山:说“IT本身不创造价值”,对此我不太同意。IT本身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只是很难直接体现出来。举例来说,当企业上了一个IT系统,最终体现的是销售增长,这个大多被销售抢功了,但如果建立起测算模型,通过同业比较等方式,是可以发现IT帮助后所实现的溢价的,或者是机会性止损,这些都是IT的价值。

    据我所知,现在企业使用这种模型的并不多。现在很多企业老总其实是认可IT成本的,像我们公司现在的IT预算,在规划内容里的都有保障。当然认可IT成本,并不等于认可IT项目,也不等于认可IT部门想做啥就做啥,所以这里边有一个全面同意和个体否定的,因此规划和计划都需要同时滚动。溢价是指对比没有上线系统的企业,销售额的超额增长部分;机会性止损是指因为上了系统,避免或者减轻了自己企业的损失。

    许宇均:不过,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再好的系统,业务部门不用,也是空的,没有任何价值。即使业务部门是Owner,也不表示他就能用好。不过,业务部门创造了价值,IT也就有价值了。所以,通过他人之手创造价值,主动权不在IT部门这里,不过IT部门可以对业务部门进行影响、帮助,所以不是IT部门没价值,是它不直接创造价值。IT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要融合业务,跟业务部门共同创造。

    李小山:我所讲的也不是IT直接产生价值,而是IT产生价值,这个价值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我从来都主张和支持IT与业务融合的,而且在初期和相当长的IT观念培育期内,IT是需要服从和服务于业务的。

    许宇均: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况。我上面提到的第二点,光明乳业信息部的工作就不是这样的,有些东西是要强行推广的,因为有全局跟局部的利益需要平衡。

    李小山:对企业来说,业务永远是优先于IT的,但是,当IT成为业务的一部分时,情况就变了,这个“变”会在组织架构和价值链上突出表现出来,这也许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的。

    许宇均:不,这里我要强调一点,你的业务部门是否是这个行业的一流专家。如果是,可以让业务部门完全主导;如果不是,信息部门的引进、传导是有必要的,也就是IT部门要用合适的方式去说服业务部门。

     李小山:在一些传统行业里,要做BPR,一些企业业务部门的技术和工艺是一流的,但对IT缺乏概念,所以不能听由业务部门任意指使。应该有个IT观念的导入期,进行一段时间的IT咨询帮助后,然后才能由业务来主导,这个导入和辅助的过程可能还会比较长。

    杨波:IT的价值还是要通过对业务价值实现的支持和服务作用体现出来,这也是CIO非常重要的原因。CIO应该是业务和IT连接的纽带,应该是企业级的领导者,而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经理,这样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才会是全局性的,而不仅仅是从自己部门的角度出发。

    杨波老师提到了CIO在IT与业务融合中的作用,那么CIO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李小山:首先我谈一下我的亲身体会。我觉得现在我扮演的是IT部门经理+CITO+CIO多重角色。部门总经理需要从管理入手,CITO需要把握技术的适度,CIO需要把握IT与业务的协调。我们有矩阵型项目组织的制度,所以,在具体的项目推进中,我可以调度其他部门的一些人。在光明乳业的IT框架中,这些人应该就是业务部门信息负责人的代理人了。这也就是说虽然项目组成员属于业务部门,但工作要部分放在IT项目上,当然相应的考核也要参考IT项目方面的表现。

     许宇均:在光明,这要看是什么项目,如果是跨部门的项目,会成立一个项目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副总挂名。业务部门跟IT部门各出一名项目经理,实行双项目经理制。

    李小山:我一定是要这个项目实施小组主导权的,因为我们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有传统国企的困难。所以,两个项目经理会比较难以保障项目进度和质量,成本也难以控制。

    许宇均:我们实行的双项目经理制分工还是很明确的,实际上还是由IT项目经理主导,但名义上是业务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失败责任由业务项目经理承担。IT项目经理也不是纯技术的,属于信息服务中心的咨询部门,属于顾问及专家,至少是这个项目业务的专家。项目失败,业务经理承担责任,IT服务部门白做,没收到钱。

    李小山:我们曾经总结过,现阶段的CIO应该是10种角色的结合,需要的能力和智慧不是常人所能胜任的。CIO扮演的这十种角色最早是由Gartner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具体情况对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它们分别是业务和IT战略的推动者、评价者、应用创新者、鼓动者、指导者、流程到软件的实现者、内部咨询者、运维领导者、教练、革命者等。

    许宇均:其实在企业中做得比较好的CIO,主要还是能够不断地与公司老总以及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提议、说服,要不断地和业务部门一起深挖IT的价值。这样CIO才能保持住自己和信息部门在公司里的地位,如果有机会还要向首席流程官转变,否则就会沦落为业务的支持或服务部门,地位也会随之下降。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