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退缩的商业智能

        2001年10月,王茁在《南风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做《企业要长‘千里眼’—商业智能体系的建立》的文章。当时身在美国的王茁也许并不知晓,很多人正是通过这篇文章第一次知道了商业智能。

       3年之后,王茁的第一本关于商业智能的专著《三位一体的商业智能—管理、技术与应用》出版。王茁在该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商业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对商业智能仍然缺乏必要的了解。要想让商业智能在中国取得大的进步,首先必须做的工作就是普及商业智能这一概念,让更多的企业和员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也正是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王茁萌发了回国参加信息化建设的念头,并辞去了美国MDY高级技术公司市场主管的职务,回到了出国前所在的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主管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和信息系统的副总经理。

       在国内工作的亲见亲闻,让王茁对国内企业的商业智能应用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王茁也指出了商业智能发展到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人们往往过度强调“智能”,却忽视了“商业”,商业智能变得越来越像一个IT的专有名词,从而退缩成了一项IT技术工具。

       王茁主张把商业智能的定义尽量宽泛,让更多的“商业”用户接受商业智能,而不仅仅是“技术”用户陶醉其中。为此,CIO INSIGHT杂志记者与王茁进行了深入交谈,以下是经过编辑的谈话内容。

CIOI:你在写《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管理、技术与应用》这本书时,商业智能在国内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王茁:那是在2002年,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美国的Gartner公司做咨询师。所以这本书也有缺陷,就是对中国企业的应用情况关注比较少。不过,总体来讲,那时候国内企业最热门的是ERP,一直到2004年这本书出版,都是ERP的热潮。

      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在这方面要领先很多,2001年开始、他们已经在谈ERP与商业智能的结合、企业绩效管理等等了。中国企业这几年也在开始跟上,但是在认识上一直没有美国企业那么广泛和成熟。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中美企业对商业智能认识上的差距?
       信息化分为两个阶段:自动化和智能化。从总体上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为最大目标的自动化,美国企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ERP、CRM、SCM等系统比较普遍地应用在美国大大小小的企业中。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就开始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不管是从内部降低成本,还是从外部拓展市场来考虑,智能化更多地是从经营数据的角度,去做一些分析,从而为企业找到一些新的机会。

       除了美国企业自身对智能化产生的需求之外,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法案,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个法案促使美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高度重视信息获取和披露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型。商业智能在帮助企业提供报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新一轮的企业IT投资热潮,就转向了商业智能。
        既有内在的基础和动力,又有外在的压力,我觉得正是这两方面促使了美国企业在商业智能应用方面的领先。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