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缪青:构造中国制造企业的本土优势

   非常感谢黄培先生的邀请,第一个演讲,我希望我的演讲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的题目是构建中国制造企业的本土优势。


     要在这么短时间讲这个话题,比较难。


     第一就是讲制造业企业的变迁,第二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本土企业来说,我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我们的竞争优 势是否可以值得长期依赖,如果不可以长期依赖的话,我们如何做呢?最后,我们本土企业是一个怎么样的类型。


     第一就是讲本土企业竞争的变迁,整个宏观来说,80年代是短缺经济,那时候强调的是,找到一个市场空白点,抓住一个项目的机会,如何去获取政府的资源,这是民营企业的前身需要考虑的事情。


     进入90年代,短缺经济变化到有竞争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有些已经开始供不应求,已经开始竞争,比如饮料,食品,这时候的企业就考虑到光抓住市场机会还不可以,还需要促销的手段,那时候就讲到市场营销,很多企业都花很多钱搞营销。还有一些企业找到一些盈利性比较好的空白点,比如说做手机,现在可以做房地产,是跨行业的竞争,这是一种相对来说寻找市场机会的行为,还有一些少数的企业开始考虑,什么是我的核心竞争?90年之后,全面进入过剩经济的时代。现在我们身边的电视机,手机,微波炉等等,这些非竞争性的领域,就是非垄断性的领域,都有很多的竞争厂商在竞争,这时候,就考虑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活下去,凭什么比别人活得好一些。2000年之后,中国全面进入WTO,企业就面临的国际的竞争,这个时候,企业要获得这样的竞争优势的话,除了除了在国内的竞争,还有考虑国际化的竞争。这些讲的,主要是为了为后面铺路。


     有了这样竞争的变迁,我们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第一,我们有全世界最低的成本,这个最低成本不仅是劳动力的成本,还包括各式各样生产要素的成本,包括我们的劳动保护,当地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是比较好的说法,例如每一个地方的所使用的出租车都不一样,有上海长安,有北京现代等等。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优势,就是更了解本地市场的需求和客户的需求,这有一点区别,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发觉在中秋节的时候,月饼盒做得非常豪华,这些都是本地企业理解本地的一些真实的需求而做的。但再考虑一下,这些所依赖的竞争优势,已经开始慢慢消失。


     我们感觉到比较骄傲的是,或者是依赖比较多的整个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举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市场,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在中国,按照政府的规定,一个月加班的时间大概是36个小时,大家知道一个月政府允许的加班时间是多少?是100个小时,所以说,我们单单依赖的低成本的话,周边的一些企业也可以做得更好。这些不仅在中国市场,而且在中国周边的企业也存在。还有就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政府的形成,政府攻关和“各地征集”导向,获得社会资源优势,还有中国本土研发中心,从长期来看,还是不错,我归根于两点:

      第一是初具规模的公司。实际上这几年的变化中,也反映了这个战略的层次。原来做PC的,做手机的,现在去做汽车,就是把经营的全部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市场中,从而形成相应的核心业务,即所谓的“归核战略”。然后要加速扩张规模效应,形成相对成本优势,尝试国际化,收购兼并,国外设厂,把经营中心放在价值链上,放在企业优势最大的核心业务上。


     另外一个是作为小的企业来说。大的可以兼并,可以国际化,那么中小型企业怎么办?当我找到一个的产品市场,集中全部资源,攻击很小的一点,在局部形成“差异化”。

美国QAD中国区总经理 缪青

     在上述战略的选择当中,都有一定的挑战,刚刚讲的归核的战略,要做到全面领先的话,必须长期持续相对的成本优势。现在我们看一下美国工人比国内工人的工资高48倍多,而它的制造成本则只是国内的130%,日本韩国工资比国内工资高10倍多,而日韩两国工厂的制造成们还便宜,否认他没道理在欧洲本土还开设汽车制造厂。长期持续的相对成本优势,来自于“效”。本则是国内的80%。 这也就是说,日本的工资很高,日本的汽车排名很高,而且它生产的汽车同级别、同质量的比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