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制造业信息化重新审视集成的真正价值

    “集成的概念在市场还没有起来的时候,就已经炒滥了;现在真正时机成熟了,企业反而不敢投入。”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杨海成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不掩饰他的这种焦虑。
 
    在认知集成概念17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仍然需要重新审视集成的本来面目和真正价值所在。导致企业对集成有“成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今天看来最主要的阻力还存在两个层面。
    一是从具体实现技术层面看,在IT高度发达、解决方案琳琅满目的现实条件下,选择超前还是务实的技术策略,是局部的集成还是一步到位的大集成等等,很多企业的态度并不一致,也无法统一,更何况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对此,最直接的经验莫过于,自1987年在国内实施以来,CIMS作为国家863计划的一个课题,在系统集成优化的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技术、设计自动化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集成化管理与决策技术、CIMS支撑环境技术及流程工业CIMS技术等都已接近或达到世界优秀水平。但这些技术却远远走在了大多数企业应用水平和需求的前面。
 
    二是对集成价值的认识评价,长期以来也是褒贬不一。多年的发展,使“技术为主导”成为许多企业在做集成项目时的习惯,加上众多厂商大多以“大集成”方案为自己的卖点,制造企业的集成项目大都难以真正以自己的具体需求为主导。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热点的集成,在目前的具体应用中却出现了两种不正常的典型现象:一部分企业希望用集成解决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到市场营销中的诸多问题,投入巨资建设所谓的“大集成”;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前几年在集成方面投入巨资却没有得到效益,在对集成的投入缺乏积极性。如何走出上述种种误区,把单项的技术手段集成为企业的真正能力和体系,并为企业产生效益?
 
集成,谁所欲也?
 
    在IT业界和制造业,集成简直就是老生常谈。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作为一种组织、管理企业生产的哲理,最早由美国人约瑟夫﹒哈灵顿于1973年提出,美国在1984年前后开始重视并大规模实施。CIMS则是以CIM为哲理的一种企业生产系统。我国CIMS作为国家863计划的一个主题,从1987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在机械、电子、航空、纺织、石化等主要制造行业中的200多家企业中应用。
 
    系统集成优化是CIMS技术与应用的核心,在国内17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我国863/CIMS主题分别于1987年、1993年和1997年启动了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其中,信息集成阶段主要解决企业中各个自动化孤岛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主要通过局域网和数据库来实现;过程集成主要解决群组协同工作的支持问题,尽可能多地将产品设计中的各个串行过程转变为并行过程;企业间集成优化主要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敏捷制造。
 
    集成可以解决困扰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孤岛”难题,最终提高和优化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但由于当年在集成方面投入带来的效益并不明显,在集成再次成为制造企业关注的热点话题时,许多企业则表现得非常谨慎。“有些企业把95%的投资和精力,放在了只能带来5%效益的信息化项目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CIO实话实说。在他看来,那些只能带来5%效益的集成项目,远不如单个信息化系统带来的效果明显。
 
    这其中,既有技术路线超前的因素,也有过高复杂度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对集成的恐惧和失落。杨海成表示,企业应该把集成看得平常一些,“它与其它信息化系统一样,只是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手段。”不过,杨海成坚信,“现在是到了该集成的时候了。”
 
    他的理由是,目前,企业进行集成所需的各种条件已基本具备。首先,由于我国863/CIMS课题的大力推进,以重大工程和产品开发为背景,组织攻克了企业信息集成技术、并行工程技术、行业级CIMS、基于专业网的敏捷制造技术(部分)、虚拟样机技术以及集成平台/框架技术等关键技术,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CIMS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实施体系,集成所需的技术条件基本成熟。
 
    其次,“信息孤岛”也使制造企业有了一定的信息化应用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大多数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已经进行了5~10年的信息化建设,CAD、CAM、CAPP等单项系统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甚至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应用ERP、PDM等系统。虽然这些企业的各个系统之间大多还是功能相互独立、信息各自封闭,并存在着流程割裂、业务流脱节(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等现象,但已具有了一定的信息化应用基础。
 
    最后,也是为重要的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对集成的真实需求开始出现。一方面,众多企业已从其艰苦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或是失败的教训中,深刻领悟到“信息孤岛”对企业发展的危害,开始自觉地在信息化建设中引入集成的理念;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市场从传统的“相对稳定”逐步演变成“动态多变”的局面,其竞争范围也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球范围。而制造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核心是产品,其竞争要素包括成本、质量、交货期、服务、环境清洁等,要提高这些要素的竞争力,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有效集成。
 
跟“技术崇拜”说再见
 
    从历史经验看,导致用户对集成不买账的一个祸首,就是曾经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一个完整的集成,在时间角度方面需要对设计、制造、管理、服务进行集成,在空间角度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不同地域进行集成。它几乎可以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但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企业的应用来看,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在做最基本的信息集成,还没有走到过程集成这一步,完整的集成更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不过,不少企业并未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习惯于追求技术的先进性,盲目贪大求全,甚至有很多企业把最新的技术纳入自己的集成项目中。“以技术为主导”已经成为集成的一大误区。专家分析,这与集成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集成制造早在1987年开始在国内推广,CIMS作为国家863计划的一个主题,更多意义上被作为一个攻关课题,用以解决一些集成关键技术的难题。
 
    而863/CIMS主题专家组在总结CIMS效果和影响时,技术的成功被作为了最主要的成绩之一:在总体技术、设计自动化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集成化管理与决策技术、CIMS支撑环境技术及流程工业CIMS技术等六个方面攻克了一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对比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国内企业的具体信息化应用,可以发现技术远远地走在了应用的前面。
 
    “今天看来,在十多年的推广中,CIMS对国内众多行业和地区的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起了重要的牵引导向作用,也对一些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杨海成坦承,“但不可否认的是,CIMS强调的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敏捷化等远远超出当时大多数企业的需求,使许多企业在投入巨资建立信息化系统后,却得不到很好的应用,也无法带来明显的效益。”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