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企业不购买CRM的10大谬论

敢问路在何方

  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切入点是后勤管理自动化系统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后勤管理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全军后勤中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建立起了全军后勤自动化指挥网络。
 
  目前,我军后勤依托军网,网络化水平达到了横向、纵向互联相通,各保障单位的局域网已基本建成,后勤业务应用软件系统已在网上稳定运行。同时,我军还开展了综合数据库建设,信息分类编码等标准化工作有较快的进展,后勤信息化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但由于思想观念、编制体制和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与世界上后勤信息化先进水平相比,与现代信息化战争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信息化后勤,是信息时代后勤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后勤建设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自身的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加速后勤信息化建设。

谋求“复合”发展

  应该看到,我军还处在机械化不够完备的发展阶段,机械化后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抛开机械化搞信息化不现实;走外军发展的路子,先搞机械化再搞信息化,形势不允许。

  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走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为主的路子,由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站在“前沿”起跑

  目前,我们的后勤形态总体上与强国军队有较大差距。如果我们还是走别人所走的步骤,一步不落;干别人所干的事情,一件不少,这样不仅难以赶上,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外有包围圈”,内有自然灾害的困境下,直瞄“也要有原子弹”这个高目标,仅用2年8个月的时间就走完了强国6至8年才走完的历程,使我们的国防尖端武器发展整整提前了一个时代。我国的航天事业也由于起点高,一跃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这些“跨越式发展”的光辉范例很值得我们在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加以借鉴。

  当前,谋求后勤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要做到三个“超前”:

  要有“超前”的眼光,始终居于世界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制高点,敏锐觉察和把握后勤领域信息化的最新动向;

  要有“超前 ”的胆魄,勇于放弃被动追赶式的发展模式,直接采用“大步快跑”、“三步并作两步行”、“ 力求一步到位”的超常措施;

  要有“超前”的目标,舍低就高,删繁就简,减少过程性的步骤,越过可省略的阶段,锁定前沿目标,以此换时间、争速度,达成短期内赶上并与强国军队同步发展之目的。

实施“局部先行”

  军事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一支基础十分薄弱、相当落后的军队,不可能一步实现跨时代的高水平现代化。但是存在着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奇迹,在某些局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的可能性。

  目前我军后勤尚处在机械化发展还不完备阶段,诸多因素制约影响我军全面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发展,但又不可坐失良机。逆水行舟,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舍次保主、局部先行,有先有后、先快后缓,一点或几点率先跃升,带动整体发展。

  首先,优先重点方向战役层次,突出抓好战役后勤保障力量、资源和信息的系统整合,解决后勤保障人力流、物资流的可视化、适时化、全程化调控问题;

  其次,优先应急保障力量,促使新机、新装部队后勤和应急保障部队率先完成机械化、信息化,成为战役、战略均可掌握的“拳头”力量;

  再次,优先后勤指挥和装备,将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后勤指挥和保障平台,实现信息交联能力、快速机动投送能力、综合保障能力、野战防护能力大大跃升。

会师“协作攻关”

  组织跨地区、跨行业“大协作”,集中力量攻克对战略全局具有支撑和影响作用的关键性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推是长期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一条特色经验。谋求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发展无疑应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个优势。

  现阶段就是要集财力于一隅,集顶尖人才和技术于一体,采取广域联合、借聘专家、公开招标等超常办法,全力攻下“四大关”:

  一是攻下“可通”关,突出解决三军之间、军地之间迫切需要的后勤信息网络联通问题;

  二是攻下“可动”关,抓紧完成对后勤指挥、保障装备器材的信息化改造和新配发装备器材的信息化功能定型,确保实现“动态”下的信息能力;

  三是攻下“可视”关,初步建立起作战后勤保障“需求”的透明化、动态化调整系统,解决“你要什么、要多少、送到哪里”、“我有什么、有多少、投送到哪里”、“我怎么给你”的问题;

  四是攻下“可靠”关,集中突破操作安全标准、数据库安全防护、军用信息条码和防窃听与侦听、防病毒与黑客、防电磁辐射与介质泄露以及信息加密、防火墙、检测等一系列关键性技术,初步建立起后勤信息防御系统,确保后勤信息能力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学习“拿来主义”

  后发优势在于可以跨越先行者走过的弯路,省略先行者付出的高昂“学费”,而直接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德国飞利浦公司在数字电视技术先期开发上,耗费了9年时间、5亿美元,而我国青年专家张文军利用其已有技术,只用了短短两年、投入仅1500万元,就研制成功毫不逊色的我国第一代数字样机,创造了令外国专家瞠目的神话。这个典型事例表明,学习应用“拿来主义”不失为一种实现跨越的积极选择。
  
  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应抓住“高选、巧取、活用”六个字做文章。

  所谓“高选”,就是不拘泥于原始初级阶段的技术,不重复开发国内外已有的东西,舍低就高,提升起点,尽力站在“巨人肩膀”上搞建设。

  所谓“巧取”,就是对先进技术能取其全部不取部分,不能取全部则取其关键部位,综合运用引进、移植、嫁接、粘贴、嵌入等手段,达到系统信息能力的迅速提升。

  所谓“活用”,就是不搞简单拿来、机械模仿,重在吸收、消化、创新,重在按照信息化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对后勤实施全方位改造,优化体制,精干编制,黏合要素,提高打赢能力。

搞好“军民兼容”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乘积式”发展,极大地模糊了军用与民用、前方与后方的界线。

  可以预料,“全民皆兵”将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最显著的社会特征。因而,构建军民一体的“兼容”体系,就成为后勤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主要特征和可供依托的社会基础。

  信息网络兼容。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主要领域,我们应以此作基础,也以此为契机,坚定贯彻“通盘规划、联合建设、平战结合”的思路,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的设置,到信息网络的交联、安全防护系统的构设、管理法规的完善等方方面面,实施广域兼容,将会更快地促使后勤信息化建设产生质变,并最终形成军民一体保障的信息化“大后勤”。

  技术装备兼容。着眼通用性、融合性,解决互用性、共享性;既充分考虑到战时作战保障的需要,又注意到平时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实现技术、装备上“战场”与“市场”的接轨。

  人才兼容。信息化后勤呼唤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蕴藏于信息化的社会。必须打破“关门培养”、“土生土长”的封闭式育才模式,充分借助于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建立双向互动、能进能出、可军可民的人才兼容体系,以此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推进“综合集成”

  综合集成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对军队现有的后勤保障力量和保障要素进行有序整合,构建一体化的联合作战的后勤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各要素接口协议标准化,实现其横向集成。将现行各自实施的军需、物资、油料、军械等保障力量,进行重新整合并选择最优保障力量和保障线路后,形成对保障对象的综合保障通道。

  二是通过C4ISR的系统,建立一个多级保密的无缝信息网。实现纵向集成,保持最大程度的互通。通过先进迅速的运输投送力量和信息指挥系统,大大减少保障层次和环节,降低战场物资存储,逐步模糊国家战略储备、战略后勤、战役后勤乃至部队后勤的界限,最终实现从战略后方基地到战场的直达补给。

来自中国信息化电子杂志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