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企业不购买CRM的10大谬论

编者按:1991 年1月17日,美军第一枚制导炸弹在伊拉克巴格达邮电大楼爆炸的巨响,宣示着人类战争的脚步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战争的门槛。它使沉缅于机械化军事形态的人们恍然大悟,信息在战争中的作用远比飞机、坦克重要,芯片重于钢铁。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以来,信息化战争愈行愈近。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使人们不仅认清了信息化战争的本质,也将一种全新的后勤模式——信息化后勤展现在世人面前。曾经奉为经典的“多多益善、有备无患”的保障观念,被“适时、适地、适量、适需”的“精准保障”所取代,信息化后勤显示出巨大的的发展潜力。

他山后勤之石

  信息化后勤并不是在伊拉克战争中突然冒出来的,是伴随信息科技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信息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尝试到今天的信息技术与后勤的全面融合,一路走来,步步为进。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把计算机技术在军队后勤的仓库、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管理上进行了初步尝试,使得人们的眼光为之一亮,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显示出极其美好的前景。日本、前苏联、韩国等国家的军队纷纷效仿美军,走上了后勤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管理软件大量开发,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军事后勤初试阶段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软硬件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后勤业务数据库不断扩大和完善,计算机在后勤领域的应用已不再是单一业务管理,而是向各军兵种、各部门内部的“纵向一体化”、综合业务管理、提高综合效益挺进。

  20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后勤信息化建设又上了新台阶,自动化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专用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围绕信息化后勤的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多媒体技术广泛开发利用,后勤网络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信息技术不仅在后勤业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后勤保障和后勤组织指挥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美军为首的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军队加快了军队后勤与国家信息化接轨的步伐,后勤信息化装备的“横向一体化”有了较快的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多益善、有备无患”的保障观念,被“适时、适地、适量、适需”的精确化保障所取代,并通过网络化的后勤信息系统对所有人员和物资实施全程监控,信息化后勤显示出巨大的的发展潜力。
  
后勤保障形态变“巧”了

  过去庞杂而耗资巨大的“配给式”后勤保障,将转变为“配送式”后勤保障。部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需要的全部补给品,后勤就预先全部配置,这中间难免会出现想要的没有,不想要的又在堆积浪费。将来则是精准配给,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向部队输送,而且是按照其需要的物品进行配送。

  信息化后勤体现在由粗放到精准的改变上:需要的时间才给,不需要的时间不给;需要的地点就给,不需要的地点就不给;需要的物品才给,不需要的就不给,需要多少就给多少。

后勤保障体系变“精”了

  机械化战争后勤,按隶属关系实施保障。体制上一般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各级有各级的职责,形成链式结构,一环扣一环,缺少一个环节后勤保障就会出问题。在后勤部署上,多呈一、二、三线的线形部署,讲究以“静”保“动”。突出表现在一体化的实施上: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个方面,将国家、社会以及各军兵种力量和战略、战役、战术各级后勤的保障要素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通过科学的优化组合,适度有效地超越某些环节和层次,达成全方位一体、全过程一体、全纵深一体的精确性后勤保障格局,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系统的整体保障效能。

后勤组织结构变“灵”了

  机械化战争后勤,各保障专业具有明确分工。运输、机建营房、物资油料、军需给养、卫生救护、后勤防卫等后勤专业由上而下自成体系,后勤组织指挥,协调难度大。信息化条件下,通过信息引导和控制,在未来战场上,后勤保障组织的结构与作战部队的组织结构相对应,将呈现出小型化、模块化的趋势,由按专业编组变为按功能编组,即把供、救、运等专业保障力量和后勤防卫力量混合编组,其特点是规模小、机动性好、生存力强,并可按任务需要任意组合。

后勤保障方式变“活”了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军事后勤领域,使人们长久以来所追求的对后勤保障工作实时指挥监控、透明运输管理、快速及时投送、最大限度节约的梦想不再遥远。

  过去实施后勤保障,主要采用按计划基数送往战区的办法,大量的物资堆集于战场,极易造成损失和浪费。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后勤系统可随时了解战斗部队的需求,并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未来数日内的保障任务量。

  与此同时,后勤指挥人员可通过数字化网络系统,准确掌握物资储备情况和后勤部队的部署情况,并对后勤保障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修订保障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保障行动的盲目性。

后勤防卫变“诡”了

  以往的战争,后勤的威胁主要来自敌方的硬打击,因此,在防卫措施上也是采取“硬”防卫。加强后勤防卫兵力配置和火力配系;通过加固工事,提高后勤设施抗击捣毁能力;加强后勤目标伪装或对后勤人员、装备、物资进行疏散等。

  信息化条件下,围绕信息权的争夺异常激烈,以信息威慑、信息遮断、信息污染和信息欺骗为主要内容的“软打击”,是信息化战争重要的作战方式,后勤指挥系统易遭敌破坏和毁伤。

  后勤防卫由原来重点保证有生力量、后勤设施和物资安全,让位于确保信息及信息系统安全保密为重点。利用防火墙对抗病毒攻击;使用特殊软件,防敌信息欺诈等。

敢问路在何方

  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切入点是后勤管理自动化系统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后勤管理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全军后勤中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建立起了全军后勤自动化指挥网络。
 
  目前,我军后勤依托军网,网络化水平达到了横向、纵向互联相通,各保障单位的局域网已基本建成,后勤业务应用软件系统已在网上稳定运行。同时,我军还开展了综合数据库建设,信息分类编码等标准化工作有较快的进展,后勤信息化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但由于思想观念、编制体制和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与世界上后勤信息化先进水平相比,与现代信息化战争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信息化后勤,是信息时代后勤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后勤建设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自身的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加速后勤信息化建设。

谋求“复合”发展

  应该看到,我军还处在机械化不够完备的发展阶段,机械化后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抛开机械化搞信息化不现实;走外军发展的路子,先搞机械化再搞信息化,形势不允许。

  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走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为主的路子,由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站在“前沿”起跑

  目前,我们的后勤形态总体上与强国军队有较大差距。如果我们还是走别人所走的步骤,一步不落;干别人所干的事情,一件不少,这样不仅难以赶上,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外有包围圈”,内有自然灾害的困境下,直瞄“也要有原子弹”这个高目标,仅用2年8个月的时间就走完了强国6至8年才走完的历程,使我们的国防尖端武器发展整整提前了一个时代。我国的航天事业也由于起点高,一跃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这些“跨越式发展”的光辉范例很值得我们在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加以借鉴。

  当前,谋求后勤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要做到三个“超前”:

  要有“超前”的眼光,始终居于世界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制高点,敏锐觉察和把握后勤领域信息化的最新动向;

  要有“超前 ”的胆魄,勇于放弃被动追赶式的发展模式,直接采用“大步快跑”、“三步并作两步行”、“ 力求一步到位”的超常措施;

  要有“超前”的目标,舍低就高,删繁就简,减少过程性的步骤,越过可省略的阶段,锁定前沿目标,以此换时间、争速度,达成短期内赶上并与强国军队同步发展之目的。

实施“局部先行”

  军事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一支基础十分薄弱、相当落后的军队,不可能一步实现跨时代的高水平现代化。但是存在着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奇迹,在某些局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的可能性。

  目前我军后勤尚处在机械化发展还不完备阶段,诸多因素制约影响我军全面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发展,但又不可坐失良机。逆水行舟,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舍次保主、局部先行,有先有后、先快后缓,一点或几点率先跃升,带动整体发展。

  首先,优先重点方向战役层次,突出抓好战役后勤保障力量、资源和信息的系统整合,解决后勤保障人力流、物资流的可视化、适时化、全程化调控问题;

  其次,优先应急保障力量,促使新机、新装部队后勤和应急保障部队率先完成机械化、信息化,成为战役、战略均可掌握的“拳头”力量;

  再次,优先后勤指挥和装备,将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后勤指挥和保障平台,实现信息交联能力、快速机动投送能力、综合保障能力、野战防护能力大大跃升。

会师“协作攻关”

  组织跨地区、跨行业“大协作”,集中力量攻克对战略全局具有支撑和影响作用的关键性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推是长期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一条特色经验。谋求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发展无疑应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个优势。

  现阶段就是要集财力于一隅,集顶尖人才和技术于一体,采取广域联合、借聘专家、公开招标等超常办法,全力攻下“四大关”:

  一是攻下“可通”关,突出解决三军之间、军地之间迫切需要的后勤信息网络联通问题;

  二是攻下“可动”关,抓紧完成对后勤指挥、保障装备器材的信息化改造和新配发装备器材的信息化功能定型,确保实现“动态”下的信息能力;

  三是攻下“可视”关,初步建立起作战后勤保障“需求”的透明化、动态化调整系统,解决“你要什么、要多少、送到哪里”、“我有什么、有多少、投送到哪里”、“我怎么给你”的问题;

  四是攻下“可靠”关,集中突破操作安全标准、数据库安全防护、军用信息条码和防窃听与侦听、防病毒与黑客、防电磁辐射与介质泄露以及信息加密、防火墙、检测等一系列关键性技术,初步建立起后勤信息防御系统,确保后勤信息能力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学习“拿来主义”

  后发优势在于可以跨越先行者走过的弯路,省略先行者付出的高昂“学费”,而直接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德国飞利浦公司在数字电视技术先期开发上,耗费了9年时间、5亿美元,而我国青年专家张文军利用其已有技术,只用了短短两年、投入仅1500万元,就研制成功毫不逊色的我国第一代数字样机,创造了令外国专家瞠目的神话。这个典型事例表明,学习应用“拿来主义”不失为一种实现跨越的积极选择。
  
  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应抓住“高选、巧取、活用”六个字做文章。

  所谓“高选”,就是不拘泥于原始初级阶段的技术,不重复开发国内外已有的东西,舍低就高,提升起点,尽力站在“巨人肩膀”上搞建设。

  所谓“巧取”,就是对先进技术能取其全部不取部分,不能取全部则取其关键部位,综合运用引进、移植、嫁接、粘贴、嵌入等手段,达到系统信息能力的迅速提升。

  所谓“活用”,就是不搞简单拿来、机械模仿,重在吸收、消化、创新,重在按照信息化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对后勤实施全方位改造,优化体制,精干编制,黏合要素,提高打赢能力。

搞好“军民兼容”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乘积式”发展,极大地模糊了军用与民用、前方与后方的界线。

  可以预料,“全民皆兵”将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最显著的社会特征。因而,构建军民一体的“兼容”体系,就成为后勤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主要特征和可供依托的社会基础。

  信息网络兼容。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主要领域,我们应以此作基础,也以此为契机,坚定贯彻“通盘规划、联合建设、平战结合”的思路,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的设置,到信息网络的交联、安全防护系统的构设、管理法规的完善等方方面面,实施广域兼容,将会更快地促使后勤信息化建设产生质变,并最终形成军民一体保障的信息化“大后勤”。

  技术装备兼容。着眼通用性、融合性,解决互用性、共享性;既充分考虑到战时作战保障的需要,又注意到平时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实现技术、装备上“战场”与“市场”的接轨。

  人才兼容。信息化后勤呼唤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蕴藏于信息化的社会。必须打破“关门培养”、“土生土长”的封闭式育才模式,充分借助于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建立双向互动、能进能出、可军可民的人才兼容体系,以此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推进“综合集成”

  综合集成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对军队现有的后勤保障力量和保障要素进行有序整合,构建一体化的联合作战的后勤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各要素接口协议标准化,实现其横向集成。将现行各自实施的军需、物资、油料、军械等保障力量,进行重新整合并选择最优保障力量和保障线路后,形成对保障对象的综合保障通道。

  二是通过C4ISR的系统,建立一个多级保密的无缝信息网。实现纵向集成,保持最大程度的互通。通过先进迅速的运输投送力量和信息指挥系统,大大减少保障层次和环节,降低战场物资存储,逐步模糊国家战略储备、战略后勤、战役后勤乃至部队后勤的界限,最终实现从战略后方基地到战场的直达补给。

来自中国信息化电子杂志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