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站会“变味”吗?
在某地,记者在一家开在电脑专卖店里的信息服务站看到这样的情形: 专卖店的二楼是专门用来让村民查询信息,并进行信息培训服务的,政府还为此配备了6台电脑。让人奇怪的是,楼上的信息服务站冷冷清清,楼下的门店却挤了不少人,店员忙于应付前来咨询买电脑的顾客,没有人把村民往楼上引。
店主向记者坦承,迫于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他必须考虑销售量。为了节省成本,承办信息服务站后,他都没有增加人手,店员也很少能有空闲帮农民上网。
把信息服务站开在电脑专卖店,这本来是市场化运作的良好探索,可是,如果经销商只是利用信息服务站的人气来提高自己的销售量,而忽视了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信息服务站就会失去原本服务农民的初衷,而成了一个空壳。
抓住当地种植大户的示范效应,把信息服务站开在农业协会在全国也有多种探索。然而,记者在某地农业协会采访时却发现,政府调拨的3台电脑都成了协会的办公用品,锁在了办公室里。这样的信息服务站是不是已经“变味”了呢?
信息化项目为什么会在市场化运作中“变味”?这是由于政府和企业双方的目的不能统一。伍绍雄认为,政府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上让农民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而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过程中难免带上商业色彩。如果双方利益不能很好地协调,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就会遭遇挑战。
正如广东省清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清波所说: “政府给养始终有断奶的那一天,只有走向市场化运作,农村信息化才有新的生命力。”市场化运作是农村信息化不可回避的一道坎,那么,如何能保证信息化项目沿着既定的轨道健康发展下去呢?
首先,政府必须担负起监管的角色,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信息服务站不是交给企业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企业怎么办、办多久、如何考核,都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在考核上,一方面要从人流量考核,规定服务的人数; 更重要的是考核效果,对农民进行抽样调查,从而判断信息服务站究竟有没有起到作用。做好信息服务站是企业的使命,只有做好了信息服务,树立好了品牌,才能形成企业的良性循环。
其次,企业必须在这种市场化合作中摆正心态。企业有生存的压力,而农村信息化对于IT产业,尤其是PC市场来说还是未开发的处女地,特别需要企业能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英特尔的周力认为,“企业想要短期内在农村信息化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很困难的,作为英特尔来说,今年的投入不一定马上能看到效果,最重要的是探索成功的信息化推广的商业模式; 在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才会有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最后,找到恰当的盈利机制。政府承担起监管任务,企业摆正了心态,这还不够。目前,政企合作多半是依靠企业投入,企业在别的地方赚钱来填补信息服务的成本,一旦企业亏损,势必要影响服务站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