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支持软件外包 IBM人才培训落户合肥

    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到IT企业介入探索市场化运作,迅速升温的农村信息化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市场化运作为何被寄予重托?它又将遭遇哪些暗礁?
 
上篇:企业搭车农村信息化
 
    在广东省采访时,当地信息办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个海岛上住着几千户居民,他们世世代代都光着脚。有一家鞋厂率先上岛,游说居民们穿鞋。很快,这家鞋厂就撤下来了,老板摇着头说: “岛上没有穿鞋的习惯。”另一家鞋厂又来到岛上,这次,老板免费给居民们发鞋。一年以后,习惯穿鞋的居民再也不愿光脚了,他们纷纷找老板买鞋,这家鞋厂很快在岛上占有绝对市场。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培养农民穿鞋的意识,就要有后来那家鞋厂老板的魄力。”这位专家说。
 
    农村信息化和其他领域不一样,天生“贫血”,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资金缺乏,要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信息化的硕果谈何容易?因此,农村信息化从一诞生起就依靠政府“输血”长大。
 
    然而,这一现象在2006年开始改变。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深入,政府探索农村市场化的力度开始加大,模式不断翻新,有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始觉醒,搭车农村信息化。这些市场化运作模式具体是什么,背后又埋藏着哪些隐患?为此,本报记者深入广东、湖北等地,探求农村信息化如何从“输血”走向“造血”。
 
    “两三年前,只有我们少数几家公司做农村信息化的时候,感觉非常孤独。” 英特尔中国大区新兴业务发展部经理周力说。2005年7月,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英特尔中国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了政企互动共建信息化体验中心的探索。这也是英特尔全球“世界齐步走”计划(the World Ahead Program)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它被命名为英特尔“世界齐步走,信息高速村村通计划”。
 
    广东移动也和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了全省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框架协议,其中一个具体项目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2006年上半年,广东移动推出了“农信通”平台,为全省农民提供了2亿条免费短信息服务。
 
    2007年,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始进入农村信息化,从政府一方唱独角戏,到政府搭台、IT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农村信息化似乎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蛋糕。

掘金农村市场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袁国清介绍: “2003年,广东省正式启动山区信息化工程,从一开始,广东省信产厅就在探索政企互动模式,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参于。”到2005年,参加的企业有广东移动、英特尔中国公司和TCL。2005年10月,由三家共同出资的全省首个乡镇信息化体验中心在惠州市惠东县落成启用。后来,中国电信、爱立信也加入进来,爱立信捐助1000万元用于支持梅州山区信息化建设。
 
    据了解,目前,企业参与市场化动作的模式有两种: 一是企业直接出资,用于建立信息化培训中心和体验中心,如广东省的模式; 二是以捐赠或者以成本价出售的形式提供相关产品,如正在全国如火如荼推广着的信息化大篷车。4月23日,微软向河南省政府捐赠了两辆信息化大篷车,每辆车上装有16台电脑,并配有一个培训教师,大篷车走到哪里,针对农民的培训就进行到哪里。
 
    同一天,微软捐赠的“河南省漯河市信息化培训基地”也正式揭幕,容纳了50台配有网络连接的电脑。
 
    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IT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的目的不尽相同。微软、英特尔等跨国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不仅实力雄厚,而且目光比较长远,更加看重承担起社会责任,并重视政府关系维护和品牌形象塑造。
 
    英特尔也因为对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贡献,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非常好的企业公民奖”。
 
    当然,本土企业的实力不如跨国企业雄厚,它们在投资项目、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希望能获得支撑其长远发展的利润。襄樊神农信息科技公司是具体负责湖北省襄樊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的公司,在建立信息服务站的时候,出于成本考虑,公司用DIY的电脑代替了品牌电脑,还向农户提供售价200元左右的“神农通”手机。如果试点顺利的话,农用手机等硬件设备也将成为收入的来源之一。襄樊神农信息科技公司的控股方——湖北神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还打算在北京注册一个无属地的公司,这样,公司将来能够开拓的市场就更广阔了。
 
    参与了信息产业部农村信息化山东试点的海尔集团计算机本部一位负责人表示: “对广大的农村用户来说,海尔家电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如果能让农村消费者首先接触、了解海尔电脑,就能让海尔电脑的品牌在农村消费者心目中占据先发优势,这会给海尔电脑进军农村市场打下很好的基础。”据了解,目前海尔的渠道布局中,3000多家海尔专卖店中的2000多家都分布在县一级以及较大的乡镇,海尔品牌在农村具有一定基础。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