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上海市公共卫生系统初具规模 一亿专款为解医疗顽症

    编者按: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顽症。随着上海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电子病历、电子影像的普及,通过数据整合、资源共享,上海这一状况将大大得以改善。同时,系统将通过医疗救治、疫病控制、卫生监督三大主线,全面提升上海市公共卫生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IT168 专稿】上海的公共卫生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位置,但在信息化方面却相对薄弱。这个问题在2003年SARS爆发的时候暴露出来:当时WHO的专家到上海考察,他们对上海整个SARS防治、公共卫生管理的评价都非常高,但对信息化建设的不成熟颇感惊讶。

    SARS爆发后,国家、市领导和国外的相关组织都对这块工作相当关注。上海市政府拨了近1亿元专款,筹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据笔者所知,对一个单项信息化项目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投入,在我国还尚属首次。

医疗救助 问题出在哪里?

    公共卫生从专业角度可分为三条主线:一是医疗救治,既看病的过程,主要涉及医院和社区;第二条线是疾病控制,我国原来的疾病控制和卫生防御是并在一起的,现在成立专门的CDC疾病控制中心,主要涉及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预防、宣传,同时,一些化学、防核、生化工程也由CDC负责实施;第三条是卫生监督,主要包括卫生行政审批和卫生事件处理等职能。

    在医疗救治领域,上海经历了近20年的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化工作的基础都比较扎实,基本实现了微机操作和网络化。但2003年SARS的爆发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上海信息化建设了这么长时间,但关键时刻需要汇报病情时,却还依赖电话和传真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医疗机构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很不错,但却还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上海很多医院的信息系统都自成体系:代码不统一、平台不统一、数据库不统一,导致最终很难将信息和数据整合起来。

    其次,当年医保政策的出台,对医疗信息化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所以医院早期的信息系统基本以挂号、收费为主。但要实现对公共卫生和病人疾病进行监测,只有收费数据是不行的,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建立临床方面的信息系统。

    另外,此前市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没有投入,上海一直缺乏一个数据共享的网络公共平台。综合以上情况,可见医疗救治方面有大量的信息化工作需要人们去完成。

    在疾病控制领域,上海CDC原有的报告系统体制非常好,但手段仍比较薄弱。有些至今还在用卡片,这令数据的可用性变得非常差。而卫生监督领域的基本情况也与疾病控制相差无几。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