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信息技术推动医院流程再造

焦点三:检验流程优化

  近年国内检验科室信息化发展很快,其特点是条形码的普及应用,现在已有多家医院实现了门诊、住院检验样本的全条码化管理。条形码生成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预制条形码,即请生产试管的厂家预制条形码试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节约投资,缺点是条形码标签上没有病人可视信息,容易引起混乱。第二种是打印条形码,即在门诊抽血室、病房护士工作站打印条形码标签,手工贴在试管上,其缺点是需要大量条形码打印机,尤其在每个病房都要配备。笔者认为,目前超市都广泛使用条形码打印设备,医院使用不应该是一个大问题。

  检验信息化的另一个热点是HIS与检验设备双向数据传递的技术应用问题。目前很多检验仪器已经配备了条形码扫描器,与HIS互联后,就可实现检验样本的全自动化处理。但检验仪器自动扫描条码对护士手工贴条码的质量要求很高,如果位置不正,机器将无法识别。尽管国外有自动贴条码机器,但价格十分昂贵。

  据悉,最近北京、广州等地一些医院引进全自动化检验流水线,能自动完成检验样本的全部处理工作,包括离心、自动开盖、样本分瓶、自动传送至相应的检验仪器中处理,结果通过网络送到相应部门。该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检验的效率、缩短病人等待时间、提高准确率、减少抽血量,但价格十分昂贵,在投入/产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还有一些城市开始筹建检验中心,检验结果通过网络发回医院,以避免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的检验仪器,推进资源共享。这种检验中心可能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更有可能由具有技术、资金优势的大医院检验中心承担,吸引周边的加盟医院和小型医疗机构。在跨医院的协作中,信息共享和异构系统集成成为突出问题,这将在后面专题讨论。

何雨生

  作者简介:何雨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在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从事血液病细胞动力学分析程序。1985年开发了白血病细胞动力学分析程序,先后获得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到1998年在美国Pittsburgh大学进修医学信息学和医学专家系统,回国后从事医学专家系统的开发,曾开发国内第一个基于Windows的遗传疾病诊断咨询系统;1993年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专著《医院信息系统》;1994年与护理部合作开发护理诊断专家咨询系统和基于护理诊断知识库的护理病历系统;1996年领导医学信息科承担了卫生部医院信息化试点工作,与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和众邦惠智公司合作建成国内第一个大型医院信息系统。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