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多年来,各级政府投入电子政务的资金可能不下几千亿元,但除了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等少数项目效益显著外,多数电子政务项目效益并不明显,有的甚至还未投入使用就已“报废”。如何看待电子政务的效益?如何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近日,IT168记者采访了原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
可持续性是关键
记者:在您看来,应该如何评判电子政务的效益?
胡小明: 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可长期服务的新业务,业务的可持续性是电子政务有无效益的重要标志,例如,政府建立一个政府网站,过了一段时间网站不再维护、数据不再更新导致网站关闭,有何效益可言?电子政务的成效首先应体现在该项业务是有生命、可持续,对电子政务效益的讨论离不开对电子政务业务生存机制的研究。
记者: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可持续性或生命力?
胡小明:第一重要的是社会对该项目的需求压力,这种需求的压力能够非常有效地传递到电子政务项目领导机制上,需求的压力越大、越真实、越持久,电子政务项目就越容易成功,例如税务系统,如此巨大的税务管理压力不成功行吗?任何人做不好都会被撤换掉,业务本身的重要性在推动着成功。CEPA计划中广东居民开放到香港的自由行,使公安部门的出入境管理工作量陡然升高,相应的出入香港签证管理系统便成功地运行起来。业务本身的压力是推动电子政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只要该项业务的需求一直持续着,相应的电子政务就一直生存着,发挥着相应的效益。
记者:凡是有巨大社会需求的业务都能够带来电子政务的可持续性么?
胡小明:并非如此,社会的需求对政府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传递到相应的执行机构才能产生作用。压力信息传递的路径是按照政府职能分工的渠道走的,没有列入有效的职能分工渠道的电子政务将难以持续。1999年很多政府部门都建立网站并且受到社会的欢迎,结果却是没有相应的部门职责分管而停运,即使是好事情也会做不下去。有成效的电子政务要依赖于正规的组织渠道,使压力信息畅通,经费流畅通,这样的系统才能持续下去。
记者:没有及时的组织调整、经费调整,电子政务项目就会难以为继么?
胡小明:是的,组织的改革十分重要,及时地组织调整是电子政务项目可持续的基础,政府官员是按规范的职责行事的。此外,业务本身效果的可观测性也非常重要,电子政务很多的效益是社会效益,诸如测量与评价社会效益、评价政府的信息开放、回收社会的反映、社会的满意与否、信息对政府的行为施加影响,一旦社会效益的信号反馈不清晰,传递不流畅,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将很难进行有效的改进,缺少明确效益的业务将会自行萎缩。关注电子政务业务的运行机制,效益反馈机制、动力机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