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智能+交通”就化“堵”为“通”吗?

点击图片进行评论,获得蹦豆好礼,更可参加月豆大抽奖!

    【IT168 专稿】“智能+交通”难道就化“拥堵”为“畅通”?

    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在使用中体现出种种价值。但是,对于城市交通来说,由于所包涵成分非常复杂,“智能”往往找不到“落脚”之处。系统虽然先进,对硬件和网络的投入也很巨大,然而道路照旧拥堵,形成十分尴尬的局面。

要让智能有落脚之处
 
    理论和现实要匹配才能够指导实际,交通系统的成效或缺失在实际运行中让人一目了然。一般说来,交通由“道路”、“车辆”和“行人”构成,通过信号系统“整合”指挥车辆和行人通行。而在现实中,不仅行人总是试图置身于“交通规则”之外,就是车辆也不乐意听从交通信号的指挥,而“默不作声”的道路,又经常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智能可以指挥交通信号;然而,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交通信号经常对拥堵情况无能为力。虽然红绿灯在照样变幻,但当流速接近于零之时,车辆寸步难行,系统全面瘫痪,几乎等于“死机”。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研制能够进行计算、推理和其他思维活动的智能机器,这就是人工智能;从理论上来讲,它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论、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学、认知科学、数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物质和技术基础上讲,它要通过电子计算机和电子技术来“现形”。
 
    众所周知的“激光照排系统”,激光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但是因为有了王选的“字体压缩”技术,照排系统才获得成功。在王选还没有名气之时,品牌自然要借助“激光”的高科技之势。然而,对于“智能交通”,除去计算机和信号采集之外,其他学科(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论、心理学、神经学、认知科学、数学和哲学)又何在呢?仅仅利用到了计算机技术,而没有进行综合的构思和调整,“智能”终将无落脚之处。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