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后大集中时代 银行IT规划应重于系统换代

    【IT168 专稿】事件一,近三年,中国银行业引发一场对 IT 系统改造或升级的“热潮”,其中,对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Core Banking) 尤为热衷,自2003年至2005年,先后有中信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六家银行引进国外金融 IT 厂商的系统。但随着今年初,首个引进“洋”核心业务系统的中信银行宣布解散项目组,国内银行业开始对 IT 规划进行“集体反思”。

  事件二,日前,建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张益民指出,IT 架构服务于银行战略目标,让潜在的 IT 竞争力加速形成现实的业务竞争力至关重要。传统银行 IT 系统发展到今天,不同业务的流程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设的系统差异性也非常大,银行信息系统普遍面临功能重复、系统孤立、分散等问题,应用架构整合的问题。

  实现以项目为核心向以管理为核心的转变

  截止目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属于 IT 驱动的业务扩张时期。主要表现为各大银行通过采购大量硬件和软件,并合作开发出各种应用软件系统,从而进行大规模的网点与业务扩张;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至今,属于 IT 支撑服务的导向时期。标志事件就是各家银行进行的“大集中工程”,但是由于实质上多为数据集中的“大集中工程”,并未解决历史上缺乏统一规划造成的应用不统一现状,如机型、接口和数据标准的不统一,系统之间难以实现动态交互和信息共享,“信息孤岛”尚未消除。

  日本银行业 IT 发展经历与中国银行业现状类似,其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此时日本银行业的交易近三分之一实现了自动化;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与目前中国类似),当时日本银行业基本实现了交易处理的自动化和数据的集中管理,并建立了初步的经营管理功能;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日本金融自由化,银行的信息化重点不再是核心系统,而是包括综合收益、风险管理、预算、营销在内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在这三个阶段中,日本银行业开始逐步建立IT 服务管理 (ITSM) 体系,比如在系统运行管理层面,通过设立服务台,统一IT 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接口、引入集中监控软件、通过事件管理、变更管理等流程控制 IT 架构的关键环节等等,由于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知识库实现了知识积累与共享,提高一线的故障解决率,从而不仅实现信息系统功能的优化和运营成本的优化,而且更好的服务银行业务。

  由此,在中国银行业的后大集中时代,分散的系统如何实现整合?应该成为目前各家银行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实现 IT 服务管理 (ITSM) 的意义所在。

  银行信息化建设与规划,只有从以项目为核心的旧模式向以管理为核心的新模式转变,才能扭转原先被动管理局面,向主动管理演进,进而实现现阶段“IT 支撑的服务导向”的目标,降低升级、换代系统带来的损失与风险。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