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上海大学要做IC弄潮儿

  

点击图片进行评论,获得蹦豆好礼,更可参加月豆大抽奖!

 【IT168 专稿】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式获取的运动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创新服务模式,已成为美欧等国大学图书馆最流行的服务方式。为广大用户提供开放环境下的IC,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潮流。

  上海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之一,2005年开始规划“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东校区建设项目。学校图书馆引入IC服务理念,把IC作为一个经过特别设计和确保开放获取的综合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整合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在咨询馆员、IT专家和其他服务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满足读者对资源、空间和服务的需求。

遵循IC主流架构模式

  构建IC,不仅涉及图书馆空间、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以及服务手段的重大变化,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重大变革,还涉及与校内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因此,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构建模式,是实现最终目标的第一步。

  通过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的48个案例进行分析,上海大学把IC构建模式大致归为计算机室型、图书馆整合型和IC大楼型三种,它们在案例中的比例分别为6%、75%和19%。

  计算机室型是IC架构的基础,它一般是校园内计算机网络、软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高度集中的区域,是IC最基本的形式或组件。不同于电子阅览室的是,它技术装备性能高、功能强、软件丰富,以及支持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服务方式为自助或专家支持。多伦多大学的IC就是这样,位于图书馆主楼,与其他服务区分开,电脑上安装多媒体制作和其他软件,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帮助台提供IT技术和信息获取支持,对读者多媒体制作项目提供技术帮助。

  图书馆整合型是IC架构的主流,一般是以图书馆为主体,独立或与其他部门联合构建,它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区域、一个楼层或与其他服务区整合。印地安那大学的IC即属此类,由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合作构建,并设立多媒体制作室、IT训练与教育室、写作指导室及就业咨询室等,提供综合服务。

  IC大楼型代表IC架构的趋势,是将图书馆功能与学校其他服务整合在一起,把整座大楼构建为IC,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大楼内装备多种高科技设施,功能齐全,为读者提供无缝式综合服务。服务设施及服务项目取决于合作者的性质与目标。合作伙伴通常为图书馆、信息中心、教育服务、写作中心及其他部门。亚利桑那大学的IC便为此例,大楼内还配备了数字媒体资源中心、大礼堂、教室和讨论室等服务设施。

  在现有条件下,实现IC最简捷的办法是引入IC理念,在计算机室型模式的基础上,扩展整合型模式的部分功能,改善空间环境,整合电子阅览室与参考咨询台功能,组建服务队伍,扩展服务项目,并逐步实现与其他服务区的有效整合。上海大学规划的IC,主要采用整合型模式,并融入IC大楼理念。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