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上海大学要做IC弄潮儿

  

点击图片进行评论,获得蹦豆好礼,更可参加月豆大抽奖!

 【IT168 专稿】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式获取的运动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创新服务模式,已成为美欧等国大学图书馆最流行的服务方式。为广大用户提供开放环境下的IC,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潮流。

  上海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之一,2005年开始规划“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东校区建设项目。学校图书馆引入IC服务理念,把IC作为一个经过特别设计和确保开放获取的综合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整合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在咨询馆员、IT专家和其他服务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满足读者对资源、空间和服务的需求。

遵循IC主流架构模式

  构建IC,不仅涉及图书馆空间、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以及服务手段的重大变化,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重大变革,还涉及与校内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因此,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构建模式,是实现最终目标的第一步。

  通过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的48个案例进行分析,上海大学把IC构建模式大致归为计算机室型、图书馆整合型和IC大楼型三种,它们在案例中的比例分别为6%、75%和19%。

  计算机室型是IC架构的基础,它一般是校园内计算机网络、软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高度集中的区域,是IC最基本的形式或组件。不同于电子阅览室的是,它技术装备性能高、功能强、软件丰富,以及支持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服务方式为自助或专家支持。多伦多大学的IC就是这样,位于图书馆主楼,与其他服务区分开,电脑上安装多媒体制作和其他软件,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帮助台提供IT技术和信息获取支持,对读者多媒体制作项目提供技术帮助。

  图书馆整合型是IC架构的主流,一般是以图书馆为主体,独立或与其他部门联合构建,它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区域、一个楼层或与其他服务区整合。印地安那大学的IC即属此类,由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合作构建,并设立多媒体制作室、IT训练与教育室、写作指导室及就业咨询室等,提供综合服务。

  IC大楼型代表IC架构的趋势,是将图书馆功能与学校其他服务整合在一起,把整座大楼构建为IC,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大楼内装备多种高科技设施,功能齐全,为读者提供无缝式综合服务。服务设施及服务项目取决于合作者的性质与目标。合作伙伴通常为图书馆、信息中心、教育服务、写作中心及其他部门。亚利桑那大学的IC便为此例,大楼内还配备了数字媒体资源中心、大礼堂、教室和讨论室等服务设施。

  在现有条件下,实现IC最简捷的办法是引入IC理念,在计算机室型模式的基础上,扩展整合型模式的部分功能,改善空间环境,整合电子阅览室与参考咨询台功能,组建服务队伍,扩展服务项目,并逐步实现与其他服务区的有效整合。上海大学规划的IC,主要采用整合型模式,并融入IC大楼理念。

构建IC多层共享空间

  确定实现目标是构建IC的第二步。上海大学的原则是,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结合图书馆发展战略,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前瞻创新。

  上海大学读者群体可分为三大类:本科生,信息利用与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需要资源、计算环境、学习场所、交流环境和现场指导与帮助;理工科类研究人员、教师及研究生,一般有实验室,计算机能力较强,需要资源、虚拟咨询和学科咨询支持;文科类研究人员、教师及研究生,一般没有实验室,计算机能力较弱,需要资源及IT技能支持等。

  因此,上海大学图书馆把IC的实现目标制定为:

  1、在东校区新建研究共享空间,与文科类学科群集成在一起,支持研究人员、教师及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

  2、利用中心馆网上资源、多媒体视听和休闲区构建学习共享空间,支持本科生的学习、交流与研究。

  3、拓展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构建虚拟信息共享空间,采用多层次服务机制,支持远程及IC区读者,特别是理工科类读者的信息获取。

分步骤实施IC工程

  构建模式与实现目标确立后,接下来就是采取具体的实施策略来完成IC的建设了。

  首先要选择好合适的组织模型。组织体系是IC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案例研究表明,IC的组织模型可归纳为独立管理型、联合管理型和合并管理型三类,在案例中的比例分别为33%、46%和21%。无论采用哪类组织模型,为读者提供无缝服务是最重要的。在上海大学的IC规划中,图书馆是学校的直属部门,有自己的IT队伍,根据实现目标的要求选择合作式管理模型,参考咨询与IT人员由图书馆配备,部分项目与合作部门构成合作模型。

  其次,组建好多层次的信息服务队伍。信息服务是IC的核心内容,结构合理及训练有素的队伍对IC成功运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咨询台、虚拟参考和学科咨询是大学图书馆目前三种主流服务模式。上海大学的IC规划,将这三种服务形式整合到了一起,服务队伍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咨询台馆员,在IC服务区负责现场咨询,当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时,向上层推荐;第二层为虚拟咨询馆员,负责在线虚拟咨询,通过虚拟平台为读者提供服务,当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时,向同层或上层推荐;第三层为学科馆员,除常规职能外,还负责虚拟信息共享空间的信息服务,并与研究人员形成互动,帮助研究人员建立和使用知识库及博客系统,负责学科资源建设与导航,采用RSS信息聚合系统向研究人员提供自动推送服务。

  再次,构建一个和谐的实体空间。在整个IC实体环境中,营造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服务区和学习空间。服务区的设计要符合读者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有利于资源存取和使用,要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环境。常见的设施和服务区有开放式资源获取区、参考咨询台、IT技术支持台、电子教室、协作学习区、独立研究室、训练指导室、多媒体制作室、休闲区、咖啡吧和外语自助学习区等。

  然后,构建一个能够开放获取的虚拟空间。在网络环境下,营造资源丰富、支持开放获取与协同共享的虚拟学习环境。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拓展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加强一站式搜索、学科导航、知识导航、虚拟咨询、虚拟学习社区、网上课件及培训课程等内容的建设与利用。上海大学图书馆已开始用LIB2.0和网格等新技术,构建新一代的虚拟空间环境。比如,用DSpace开源软件建立了学术机构库平台,用博客和维基等技术建立了交流平台,用RSS技术建立了信息聚合导航系统。目前也正在研究用网格技术开发信息整合平台。

  实施IC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图书馆空间、资源、技术及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整合,及组织体系、管理机制与相关部门的战略联合,贯穿以读者为本的理念是最为重要的。同时,创建IC,实现服务创新又是每个图书馆都值得实践的课题。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