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评论】这两天,IT产业领域又上演了一幕悲情,繁华的中关村数码城时代终结。其实这一幕并不让人意外,只是在寒冷的冬天,为这场大戏的谢幕增添了一丝凉意。
印象:繁华的中关村
对中关村的认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记得当时地理课本里就有中关村的字眼,而且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尽管当时对硅谷没有概念,但是能比肩美帝,怎么也算牛叉了吧。想当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在中关村站柜台,联想的发家也背靠中关村,有几十万人靠中关村数码城为生。
笔者依稀记得2007-2008年当时中关村火爆的情景:天桥还没有这么宽大,街面也没有现在整齐,但是人头攒动,用农村的说法就跟赶大集似的。那时候电子商务还不发达,品牌机的渗透率也不是很高,而且比较贵。组装电脑生意很是火爆,也带动了一波搞配件生意和组装、维修电脑的创业者。笔者在北京的第一台电脑就是组装机,几年之前就淘汰到农村老家了。
2011年是一个转折点
笔者住在北五环,工作在中关村,至今已经5年有余。在这5年中,每天都要路过中关村至少2次。从2009年的忙碌景象开始,到2011年,中关村的员工和消费者渐进性的减少。电子数码产品在中国基本上是一南一北,北有中关村,南有华强北。记得2011年中,逃离华强北已经见诸报端,只不过当时是山寨机时代的终结。在当时就有行业人士断言,不出几年,北京的中关村数码城也将重蹈覆辙,预言应验。
没想到转变很快,2012年之后,在经历店铺整改,禁止强买强卖之后,生意降低的商家逐步开始撤离,这时候的中关村客流量骤降,中关村面临转型,海龙重新装修,建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鼓励产、学、研进驻中关村。
去年初,昔日中国最大电子产品零售市场中关村已不再充满荣光,鼎好、海龙大厦、e世界等著名电子卖场门可罗雀,销售人员数量远多于消费者数量,且大多数商户都没有生意,店员都在懒散地打着游戏或是闲聊。
如今这一现象愈演愈烈,1月14日,中关村e世界贴出歇业公告,市场方表示,今后这里将改建科技金融中心,不再售卖电子产品。有商户告诉记者,近几年,e世界陆续有商户搬离,一层门面100%空置状态更是已经维持了一年多。此前,另一家著名电子卖场鼎好已经经历了电子产品零散柜台退出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科技研发、创业孵化类企业。
中关村的没落的两个原因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中关村是线下数码设备的集散地,辐射全国各地,但是线下交易的成本在电商时代显得尤为突出。电子商务的兴起冲击中关村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消费行为的改变,从线下店里到了互联网。2、价格相对公开透明,明码标价。实际上,2010年左右的时候,消费者的习惯是网上差价,线下看货,而且为了防止被黑心商家掉包,请懂电脑的朋友一起去看。紧接着,网上付费习惯形成之后,直接网上选购,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为此,中关村还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线下体验店。
二、黑心的中关村商家
中关村最受诟病的是骗子盛行。拉客、强买强卖、中途掉包常有的事儿,让消费者形成了谈中关村色变。后来中关村电子城的领导们,下决心整顿,表面上收敛了一些。但是,毒瘤依旧存在。笔者近期去鼎好店里买东西,依然险些被宰。黑心商家造成的不良影响只能有他们自食其果。
中关村的商家去了哪里?
消费习惯的变化导致线下电子卖场门庭冷落,曾被视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电子市场也无力为继,商户关门大吉,纷纷投身天猫、淘宝等电商网站。
类似情况并不止发生在中关村,曾在上海百脑汇、太平洋等多家电子卖场辗转过的小吴介绍说,自2012年底投身电商以来,尝到了甜头,和线下相比,电商的优势明显:结账安全,推广轻松,可做预售,销售范围广泛,非常节省人力,而且线上售卖主要是高端机型,利润也更高。
从天猫方面了解到,目前基本所有电脑品牌都在天猫开设了旗舰店,也落户京东,对一些小品牌而言,线上销售比例已超线下,线下门店正在被遗弃。即便是联想这样的PC巨头,线下门店的数量也在逐渐缩减。
目前来看,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受到伤害的只是陈旧的线下销售模式,而非商户本身,不少商户在放弃线下门店后,已成功转型为天猫或淘宝店主。搜索淘宝网,可见一大批标明“中关村”字样的店铺,一些转型早的中关村卖家,目前已在京东、天猫和淘宝等主流电子商务平台上建立起了品牌,生意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