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社交电商,估计大家的第一直觉会是“微商”。特别是去年,这个概念成为了又一个“风口上的猪”之后,被众人人分析、讨论,仿佛是天上掉馅饼的必然出口。而今年就稍显冷淡了些,强关系决定消费决策的言论立场也不那么的底气十足了。面对社交和电商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微博近日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达人推荐。在笔者看来,从兴趣关系出发的电商推荐,更靠谱的多,原因且听我慢慢道来。
强关系与弱关系
当年微信迅速蹿红的时候,它被给予无数种厚望,其中微商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我们都知道,曾经众人纷纷表示看好微商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熟人之间的信任度能够对消费决策起到很大的影响,无形中仿佛掌握了强关系就胜利了一半。不过后来市场的躁动氛围有所缓解之后,大家也逐渐看明白了之前的意识局限,因为强关系的社交圈并不可能太大,并且相对封闭,“刷脸”其实只是一时的,且跟熟人做生意反倒容易被“杀熟”砍价等等。如此这般,个人的信用度不可能一直被消耗换取销售成果,这个大家都心照不宣,不然为什么很多人都拉黑了许多朋友圈里的微商呢?
可以说,强关系的影响力在特定范围内、特点时间内可以产生较强影响力,但实现条件极为苛刻。相应的,弱关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强影响力呢?微博给出的答案是兴趣社交。微博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慢慢将支付等环节打通后,大力打造自媒体计划,将各个垂直领域的达人刺激的更加活跃,同时保证优质内容可以有较高的产出频率。看前几日的官方消息,这个计划执行一年之后升级成了“签约自媒体”,将品牌商的投放很大部分和作者分享,加上粉丝自发对作者的打赏,有不少作者都获得了来自粉丝的第一桶金。微博官方和自媒体作者都保持着很高的尝试热情,这成为之后微博做电商的一个良好基础。
“去中心化”的达人推荐
在强关系社交中,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的基础是联络需求,这种强关系的私密性限制了关系网的规模扩大,没有突出的中心化节点,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微商。不过,上面我们也说了,这种模式有很明显的瓶颈,就是刷脸的局限性。对比看来,相对集中化的微博准备社交电商的过程中,在“去中心化”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
首先有人可能会比较质疑,说微博和微信不同,在公开的社交平台上,社交关系网一定是“中心化”的。这没错,在微博崛起的最初几年,用户关系网的建立和连接是以突出的名人和大号开始的,但要看到,随着用户使用行为的改变,加之微博官方也在有意识的调整,高度集中的关注点以兴趣为导向在慢慢分散。直观上看,有利于增强普通用户的参与感,不仅仅是少数的大号可以呼风唤雨,更多的中小V和达人都可以在传播链条上施加影响力,同时,普通用户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总的来说,微博的这个“去中心化”并不是绝对的“去中心”,而是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中心节点。说白了,“总是看别人玩”和“总是自己和自己玩”都不是非常好的的状态,微博这几年经过多项措施,慢慢达到了处于中间的状态。各个垂直领域里的达人增多,优质内容产出增多,吸引更多用户关注不同领域的红人。在这样的基础上,达人推荐模式就成了微博做社交电商的非常好的选择。
假如之前你曾经受到家人、朋友的影响购买过一些产品,但你会认为身边朋友的消费决策总是对的么?你总是会按照他们的所有推荐选择商品吗?显然不是。根据加拿大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商Shopify的统计,Pinterest 的社交推荐订单平均价值为65美元,Facebook为55美元。虽然Facebook和Pinterest 差别并不悬殊,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弱关系的强影响力是可能的。根据微博官方数据显示,微博上有2000多万各行业的导购达人,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交电商的关键节点。
社交电商的出路
我们都看到了移动电商的强劲增长力,更看到了社交对消费决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将用户的社交行为转化为社交网站的收入来源,这一直都是行业待解的谜题。特别是在微商逐渐走向颓势之后,公开社交平台上的电子商务形式再次引发众人的关注。
Twitter和Facebook分别于去年7月和9月开始测试“购买”按钮,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零售商的帖子或推文进行网购。而微博从去年开始的支付、自媒体计划等项目,都是在达人推荐商品模式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相较“国际同行”来说,微博所做的尝试反而更加大胆。从近日发布会上推出的微博橱窗的产品形态来看,今后微博达人可以直接发布来自淘宝或微卖的商品,形态和一般的图文微博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只要如果内容足够吸引人,用户可以直接点击购买,并没有跳出应用的感受。
如此看来,微博并没有纠结于先有社交还是先有电商的“鸡和卵”的问题上,而是聪明的选择了社交推荐的方式,一来不与阿里巴巴在内的电商巨头直接竞争,二来利用起自身的社交优势,试图让商家、达人以及平台和用户达到共赢。在笔者看来,这是目前为止最有可能接近成功的社交电商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