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微博掘金旅游大数据,商业化的好选择?

  当年微博接受阿里巴巴战略投资后,“微博要卖广告了”的论断不胫而走,随后信息流广告的成功的确证明微博在”卖广告“。但微博毕竟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而阿里也不仅仅只是淘宝,于是拓展更多的商业化可能成为必然,最近微博与阿里旅行开启战略合作,这标志着微博开始借助外力释放其平台上垂直内容的价值,我称之为微博商业的2.0。

  在互联网众多领域中,社交网络是个神奇的存在,用户的网状关系使其具备成为平台的可能性,但较远的商业化链条成为其规模化盈利的阻碍。国外如Facebook,国内如微博、微信,都曾经因为商业化受阻遭受过投资者的质疑,而Twitter、豆瓣等产品更是因为商业化迟迟取不得进展而被市场看衰,所以社交网络们总是“乐此不疲”地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而回到微博,我们该如何评价此次与阿里旅行的合作呢?

  社交+电商搭配成趋势

  与其说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的搭配,不如说是海量用户+成熟商业模式的搭配,这种基于各方优势的互联网分工渐渐成趋势,早期有Facebook+Zynga,最近有微信+京东,优酷+阿里巴巴。回到此次微博与阿里旅行的合作,也是这种搭配的模式,微博的优势是海量的潜在旅行用户、大量旅行相关的内容、天然的传播渠道,而阿里旅行(去啊)的优势则是标准化的旅行产品,以及背靠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金融支持,包括支付工具、分期产品、旅行保险等等。这种搭配的好处是,双方都解决了各自的商业化困境、释放了其产品优质,微博不用自建电商平台,阿里旅行也不需要大肆的打广告。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流量与商业化的合理分配,同样的道理,微信开放京东入口不仅给京东带去数千万新用户,也拓宽了其除游戏外的盈利模式;优酷选择并入阿里巴巴,获取了更多阿里生态下的内容资源(阿里影业等),同样帮助了阿里娱乐产品的落地,这也是一种互补,而这种互补搭配毫无疑问成为一种趋势。

  告别大而全,深耕垂直化

  新浪、搜狐、网易都是大而全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其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信息层面的,覆盖面虽广,但“浅尝辄止”,而基于这种大而全信息之上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这也是互联网早期最简单的商业模式。微博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但是不是微博也要做一个综合性的社交平台呢?我认为在信息层面是可以的,但切入交易层面是不可行的,既有成本原因,又有天生的基因原因。

  回到微博与阿里旅行的合作,微博为什么选择切入旅行呢?第一,旅行市场本身就巨大,2015年在线旅行市场规模达到3500亿;第二,微博有着大量的旅行潜在用户,具备消费水平;第三,微博平台承载着大量旅行类的内容,而用户最后的旅行行为很可能继续以内容形式回馈到微博之上。于是多个层面考虑,微博垂直化深耕旅行成为必然,而除了在线旅行行业外,电影、音乐等泛娱乐领域都有潜力挖掘。这种告别大而全,深耕垂直化的做法已经成为这几年综合性互联网产品转型的趋势,不管是新浪、搜狐这样的传统门户,还是58、赶集这样的分类信息玩家,都在通过垂直化转型深入到交易腹地,最大化挖掘商业化的潜力,而汽车之家、搜房、聚美等的崛起恰恰证明了垂直化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一次社交大数据的尝试

  不管从数据量还是数据维度而言,社交网络所蕴含的数据资源都是最丰富的,但同样也是最难做数据处理的,不像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能直观的反应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性,所以社交大数据的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回到微博与阿里旅行的此次合作,虽同样是大数据的商用,但明显此次合作更不辱大数据的英名。首先,微博先通过用户发布的内容及标签,对旅行类的达人及内容做了格式化的处理;其次,微博通过用户行为描述用户画像,与阿里旅行结合推出针对其自身的旅行解决方案;最后,微博通过用户偏好数据针对性将旅行内容分发到用户信息流之中。作为一座数据资源矿,在平台发展到顶峰后必须在数据处理方面下功夫,释放其潜在的数据资源,有效地通过数据撮合与用户相关的消费场景,这是每一个社交网络的必行之路。

  合作之下,一些潜在的挑战

  但是,微博与阿里旅行的合作绝不会这么一帆风顺,我们仍然能想到一些面临的挑战。第一,微博至阿里旅行产品的商业化转化路径是否顺畅?毕竟这个商业模式是建立在跨产品的基础上,如果是产品形态的接入是否显得微博太臃肿。第二,这种社交+在线旅行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毕竟这仍然是一种尝试行为,主流的仍然是携程、去哪儿这样的在线旅行OTA,或者穷游、马蜂窝这样的UGC为主的旅行社区。微博与阿里旅行的合作是否能形成足够的协同力。

  总之,微博与阿里旅行的此次合作,可以看做是其自信息流广告外又一次重大的商业化尝试,这次尝试在挖掘微博的数据价值、释放微博的优质内容、利用微博的传播能力上更进一步,前景如何,让我们继续观察。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