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微博为什么要优化信息流?

  微博终于不再容忍各种账号肆无忌惮的刷屏了。上周五@微博管理员 发布了一条针对垃圾营销信息的微博,本周官方发布的新闻稿更是少有的强硬。以“降低展示”为结果的处理手段,可能让网友感觉信息流的内容少了,甚至产生“微博活跃度下降”的误解,风险不言而喻。那么,微博为什么还要迎难而上呢?

  个人用户是最大受益者,信息流更“社交”

  用户体验当然是首先考虑的因素。这里所说的用户主要是个人,包括普通用户,也包括明星大V。

  作为微博用户大家可能都有感受,我们在微博上看到的信息中,来自生活中的朋友、偶像明星、兴趣好友的并不多,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企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蓝V)。

  社交平台存在“二八定律”,个人用户在微博上的行为又很随性,所占比例较少并不奇怪。但也应该看到,用户浏览微博的时长和能看到的微博数是固定的,蓝V高密度的运营使个人用户的内容越来越难以出现在好友的信息流里,好友间的互动也变得奢侈,会不断稀释个人用户的存在感。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信息流中好友发布的微博变少、发微博和看微博的积极性降低、来自蓝V的内容比例进一步增加……

  用户不会对蓝V发的所有内容都感兴趣,“取观”又会错过某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时平台方的调控就显得重要。对低质量内容的降频能使用户的信息流结构更丰富,尤其是好友发布内容的比例提升,从而刺激用户的真实互动。道理很简单,参与好友关于美食的讨论,或者“转发并@三位好友参与抽奖”,你更喜欢哪个?过去三个月里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信息流里名人(橙V)、媒体、普通用户的曝光量分别增长了27%,41%,33%,用户在信息流中阅读微博量提升了14%。

  “刷屏”没前途,企业官微将告别野蛮生长

  当然也会有“受害者”,看上去蓝V首当其冲。称其为“受害者”因为这项计划直接影响了蓝V的运营。给“受害者”打上引号,则因为这项计划并不是要“搞死”蓝V,甚至可能是他们的一次“救赎”。

  首先,处理机制是“降频”而不是“封杀”,信息仍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展示。考虑到微博的传播特点,这已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误伤”。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蓝V的营销活动、肆无忌惮发布的产品广告,甚至为了增加曝光而用发布工具“刷屏”,都在伤害着微博的用户体验。相对于其他社会化平台,微博对企业账号的态度已经比较宽容。但企业信息在个人用户信息流中过多空间绝对是平台方不能容忍的。降频也是逼蓝V改变“以数量保证质量”的玩法,转而寻找更能为用户接受的方式。

  对于企业最为关心的营销能力,相信平台方也有所考虑。正如前文所说,降频并没有剥夺蓝V营销的权利,只是原先一些简单粗暴的玩法玩不转了。蓝V只要运营得当,曝光量和过去相比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甚至随着平台方对恶意营销内容的降频措施实施到位,运营能力强的蓝V将获得更多曝光机会。但这一切都建立在蓝V改变玩法的前提下。

  最终目的在于让微博回归社交,平台生态更合理

  对微博而言,这项计划实际上风险极大。因为蓝V是微博真正的“金主”。不过现在看来平台方态度相当坚决,显然是因为对信息流的优化更有利于微博的长远健康,而其弊则可能仅限于短期内的阵痛。

  虽然外界对微博活跃度屡有质疑,但微博仍然是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内容平台。今年3月微博上发布的内容超过30亿条,相比去年12月的增幅高于同期DAU的增幅,因此可以认为微博上存在一定的“信息泡沫”。信息流优化的本质是挤出现在的泡沫。因为对微博而言,真正可怕的不是用户看到的信息少了,而是看到大量不感兴趣的信息。

  如果蓝V能看到这一点,他们就不会对微博的做法有什么不满。因为大部分蓝V都积累了一定的社交资产,他们和平台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站在个人用户的角度,信息流更“社交”无疑能鼓励他们更积极的发言,与好友之间更频繁的互动。这正是微博赖以生存的“活跃度”。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之后,微博会比现在更健康,这对平台方、对用户、对企业无疑都是好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