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微博搭桥 马特和橘子哥结跨国奇缘

  这两天上微博,发现年前曾火极一时的橘子哥事件再度刷屏,仔细一读才发现,原来,那位大洋彼岸的马特兄弟这几天来中国了,正和他的好鸡油同游梅州,吃客家菜,泡泥浆浴呢,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鸡油见面格外亲啊!

  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感叹缘分的奇妙,在微博评论里大呼马特和橘子哥应该在一起,还有人说因此又相信爱情了,各种神回复更是让人笑破肚皮。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笑完以后,作为业内人士,我还是习惯性地想对这个故事来个刨根问底,深挖一下他们是怎么火起来的。

微博搭桥 马特和橘子哥结跨国奇缘

  首先,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这件事情的原委。

  去年2月,米国的马特兄弟在夜店丢了手机,还好在夜店偶遇的妹纸很快抚平了丢手机之痛,此事便被马特抛在脑后不再去想。直到今年2月,马特的新手机里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个陌生男人的照片,还有他和一堆橘子的自拍合影。接下来的日子里,马特的照片流里开始不断涌现与这个陌生男人有关的照片,他的生活细节,他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偷瞄了哪些妹纸,都被马特的相册收入囊中。

  渐渐地,共享陌生男人的日常成为了马特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有人告诉马特,那是因为他丢的那部手机被人辗转卖到了中国,陌生男人的照片是通过iCloud同步过来的。马特随即切断了iCloud的联系,可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淡淡的忧桑开始笼罩着他,于是他在twitter上发表了自己的感慨:“也许我再也见不到我的橘子哥了”,还在buzzfeed上详细讲述了这段奇缘。

  今年2月19日,这个神奇的故事无意中被细心的BJCYQZ(微博账号@英国那些事儿)发现,继而转发到微博上,还顺手发起了话题#帮忙寻找橘子哥#的寻人活动。仅仅三天时间,真人橘子哥就在微博现身,注册账号名为@不卖橘子的橘子哥,然后热心网友把马特也请到了微博,就这样,关于好鸡油的故事就在微博迅速火爆起来。马特和橘子哥此后频频在微博互动,引发网友的围观讨论。甚至,就在昨天,在网友的追捧下,马特还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与橘子哥来了个网友相见,再度在微博上把这个故事推向高潮。

  事情前前后后不过一个月,却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了骄人的效果(此处仅列出微博公开数据):

微博搭桥 马特和橘子哥结跨国奇缘

  其实,这个故事的精髓已经被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一语道破:社交媒体可以把全世界的人们带到一起。橘子哥和马特的相见,归纳起来,不外乎满足了几个条件:

  其一,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且符合网友喜欢在社交平台参与、围观、起哄的心理。其实橘子哥的故事,如果不是远跨重洋,如果不是两个生活几乎不会有交集的人,如果不是两个男人,相信并不会引起如此多网友的围观。大家感兴趣的点无非三个:1,大呼缘分太奇妙,要帮助马特和橘子哥见面,见证这段奇缘;2,调侃马特和橘子哥的基情;3,调侃马特和橘子哥对中美双方深化友谊起到积极的作用。关注第一点的人的确是闲得无聊瞎操心的热心观众,但网络上这样的却大有人在。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刚好触及了他们的敏感地带,顺手一转发给自己生活添点彩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关注第二点和第三点的人,就是为了调侃,开个玩笑,逗粉丝一乐,也是生活一味调味剂。总之,这个故事本身的传奇性,可供网友消费的点都十分充分,成为引起关注并传播开来的基本因素。

  其二,成熟的、开放性的社交媒体是促成这件事的必要条件。在帮助橘子哥和马特相见这件事上,最大的功臣莫过于twitter和微博了,而马特所供职的buzzfeed也火了一把。作为全球和中国市场社交媒体的代表,twitter和微博的一大明显特性就是开放,只要注册成为用户,就可以公开发布内容,也可以看到别人发布的公开性内容。而开放性的社交关系链可以形成裂变式的传播能力和热点聚焦效应,让橘子哥和马特的故事的发生成为可能。不光橘子哥的故事,在微博上我们常常也会看到用户发布的寻人启事、寻物启示、招聘启事、征集启事等等,都是充分利用微博的裂变式传播能力,用小小的举动去触发铺天盖地的反应。去年发生的“周一见”,冰桶挑战,马航失联,甚至陈赫离婚等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都创造了百万甚至破亿的阅读量,形成了巨大声量和社会影响,这些案例都充分证明,许多事情,只有在开放的社交平台上才有可能发生。

  无论如何,是基情也好,是深化中美友谊也罢,如果没有开放性的社交媒体,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而反过来想,这个开放性的社交平台,既然能帮助马特和橘子哥成就不可思议的奇缘,后面就还有更多好故事等着我们呢!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