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浅论企业碳管理信息化应用

  【IT168专稿】中国政府所公布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承诺2020年为止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十二五期间,政府已经开始考虑碳交易试点和碳税问题。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积极应对碳管理,将挑战转换为新的发展机遇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1.什么是碳管理

  碳管理即管理企业碳排放,是指对《京都议定书》中所涵盖的包含二氧化碳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进行主动管理,涉及到碳标准、碳核算、碳审计、碳交易、低碳解决方案和碳披露等众多相关领域。碳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仍然是一个新概念,下面是一份权威机构给出的碳管理的典型流程。(图一)

浅论企业碳管理信息化应用

  目前国内碳管理的热点行业大致集中在能源、建筑、运输和制造四个行业。能源,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有来自上级主管单位的减排压力,目标明确;房地产商追求产业升级,希望推行绿色建筑概念,提高竞争力;运输业如航空,受欧盟碳排壁垒的影响,也有减排压力;玩具、五金等中小制造业主要做外贸,会考虑国外环保理念。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7月17日在“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表示,中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逐步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与过往相比,近来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趋于具体,可操作性更强。低碳试点省份和城市的启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明确指出了试点的具体任务: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些任务中,“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被明确提出,说明碳核算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有其必然性:政府提出了碳强度的减排目标,没有完善的碳核算体系,很难对目标的完成效果进行监测;碳税、碳交易也都离不开碳核算。在“十二五”计划中,政府将逐步建立温室气体监测统计、气候变化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

  2.企业为什么需要信息系统实现碳管理?

  中国企业正在传统的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寻求通过引入碳管理降低整个企业运营的碳排放水平,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碳管理可以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等各多个环节。

  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要以一套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作为计量、报告和核查的基础。特别是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更是明确地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必须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更强调了测量和统计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企业碳信息披露的质量情况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定性的信息较多,多数企业都会阐述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和总体行动,但落到具体细节的不多;定量的信息较少,能够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并公布数据的企业屈指可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数据缺失。数据方面的缺乏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企业尚未开始进行碳排放的核查及能源消耗的统计,根本无数据可提供;或企业虽然已经开始相关统计,但口径和方法与有关方面要求的披露方法存在差异;抑或企业即使已经掌握了部分数据,但由于担心数据的质量而选择不披露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量以碳为中心的数据收集、测量和统计的工作如果只靠手工手段落实效率一定是很低的。

  碳管理的起点是碳核算,即首先对公司碳排放做出比较精确的分析和量化,其次才可能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工序减排潜力不同,解决方案通常不止一套。以钢铁企业为例,碳排放来源可以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因此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比方说,在煤耗能上面投入一亿,可以减排十万吨二氧化碳,同样资金投入到天然气,减排量可能就是五十万吨。企业为此设定了多种模型的排列组合,根据财务实力,选择权最终落在企业。各种碳排放项目模型和减排边际成本分析都会帮助企业科学地决策,而这些工作都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分析和量化。

  企业可以借助于专业的碳管理信息系统为碳排放的监测、碳信息的披露进行量化管理,并根据外部监管和交易的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管理:一个是产品层面的碳盘查,遵循PAS2050的标准;一个是组织层面的碳盘查,遵循ISO14064一类的体系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是减排项目的碳排放衡量。实现产品层面的碳管理就需要考虑和ERP系统中产品BOM和供应链的集成,计算产品从研发-制造-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废弃过程中的产品碳含量;组织层面的碳管理则需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标准和报告,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标准例如IPCC, WRI等,报告标准有CDP和EPA等;减排项目的管理则需要按照CDM的多种联合国认可的方法论进行碳核算;如果是建筑和高科技行业的碳管理还可以考虑纳入能源之星的对标管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