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与其他系统集成 扩展ERP系统的内涵

三、BI业务,让ERP的数据产生价值

    ERP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记账系统,不具有数据分析的功能。比如一个使用ERP系统两年的企业,在系统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基础数据。现在用户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如根据20/80原则,企业80%的利润是有20%的产品产生,那么这20%的产品到底是哪些呢?ERP系统就无能为力了。

    此时BI商务智能分析工具上场了。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ERP系统就好像是一块土地,而ERP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就好像是土地上的草。我们都知道,草的价值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牛吃了草,然后产生的牛奶,其价值就会翻好几倍。在这里,BI系统就充当奶牛的角色。通过对ERP系统基础数据的分析,能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如KPI分析等。

    现在市场上成熟的BI软件也比较多。不过他们有一个普遍的缺点,即BI系统往往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如果需要利用BI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还需要根据BI系统要求的格式,对ERP系统中的基础数据进行转换。这个转换的过程,不仅要占用用户的时间,而且多了一个中间环节,其出错的几率也会增加许多。

    为此笔者建议,对于已经有ERP系统的企业,在优化时不妨考虑直接在ERP系统上来实现BI数据分析的功能。其实,也有不少ERP软件厂商已经看到了这个机遇。他们将BI功能设计为ERP系统中的一个模块。如果企业需要BI功能,只需要再购买一个模块即可。不仅可以减少系统集成的麻烦,而且还可以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如果各位读者有这方面的需求,可以尝试着从这个角度来解决问题。

四、产能需求,让生产计划不再处于无序状态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排程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对于小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周期比较短,交货期又比较紧,不做生产计划,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完货。而做了生产计划,又一天到头要进行更改。这让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处于两难的境地。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学会透过问题看本质。其实生产计划功能的产生,其本质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计划的数据量比较大,二是计划的变化大。我们如果能够抓住这两个问题的本质,那么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软件来处理这两个问题。对于计算机来说,这么点数据量、这么点变化,对它来说是小儿科。有时候用户可能需要分析一天,而系统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在ERP系统上线两到三年之后,笔者都会建议企业上一个排程或者产能的模块。因为经过几年的运行之后,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如工时、工艺等信息)已经比较完善,用户也已经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在这种背景下,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实施产能模块还是比较现实的。

    在ERP系统中实现产能模块主要抓住两点:基础数据和计划变更。基础数据要准确,这依赖与企业的管理手段。计划变更是比较正常的,但是一旦遇到变更,就需要在产能系统中及时反应,并重新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切实地抓好这两点,那么接下去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