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化:智慧医疗叠加效应

         健康管理,心中更有谱

  为近50万农民建立起生命全周期的电子健康“活档案”,让鄞州区的社区医生在健康管理时心中更有谱。

  社区医生朱永琴带着3G笔记本电脑入户随访。在曙光社区郁秀菊的家中,用郁大妈的农保卡刷过读卡器,屏幕上跳出她的健康档案。“现在,村民在区里任何一家医院看过病,用药、检查等信息都会在健康档案里显示。”朱永琴说,过去由于健康信息不完整,许多健康干预犹如隔靴搔痒。现在,大至用药、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小到体重、腰围等样样都有。

  社区医生蒋明利说,过去进村随访得背着一大叠的纸质健康档案,一上午只能走访四五个村民。回到服务站,还得一一整理数据,按色标分类将这些健康档案归类放置。现在,笔记本电脑一带,所有村民的健康档案都有了。随访时,有翔实数据和图像变化的健康档案,成了她说服农民直观形象的“武器”。已有11个村民在她劝说下定期服降压药,饮食清淡、低盐。

  如今,蒋明利管着岳童、湖山2个行政村的公共卫生,一年多来建起近700份慢性病健康档案,平均每月随访400人次。而这样的工作量在以前是难以实现的。

  信息化也让健康管理能力得以“升级换代”。

  来自姜山卫生院的一组数据表明:实施数字化管理后,辖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总体呈下降趋势,服药率由原来的27.4%提高到84.29%,高血压控制率达到67%。在册管理的1467名糖尿病患者中,规范管理率达到97%。今年前10个月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良好率在六成以上,而两年前同期的数据仅为36%。

  医疗监管,一竿子到底

  集网络办公、财务管理、药品管理、监督执法、健康管理、医院管理、疾病控制于一体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使医疗监管一竿子插到底。

  鄞州区卫生局医政科负责人深有感触。管着辖区内数百家医疗机构业务、医疗质量和用药,医政科是卫生局里最为忙碌的科室。过去每到年底考核,全科6个同志全部出动,仅23个乡镇卫生院跑一遍就得20多天,还有众多的数据统计报表,得一遍遍地打电话催。现在坐在电脑前,各家医疗机构、科室至每个医生工作站的诊疗情况一目了然。

  现在,就诊量、医生用药及检查检验情况、医保基金使用、财务结余等等,医院业务运作的每一项数据都可实时监控到。

  药品使用是监管的重点也是难点。过去,药品超常预警由各医院自行统计上报,疏漏难免。如今,网络从入库、每个医生工作站的使用、库存量、过期期限等全程跟踪每一种药品。网络使限制大处方、滥检查的实时监控成为现实。

  另外,智慧医疗中的药品管理系统可对患者一个月内的同类检验检查信息及两周内重复或超量用药等诊疗信息通过医生工作站发出警示。

  目前,警示范围覆盖29个常用检验指标及大型影像学检查项目,并将鄞州区医保用药全部纳入提醒范围,重点警示抗生素类药品使用。

  鄞州区卫生局副局长陆国咪说,智慧医疗不仅能监测个人身体信息,也能避免医院间重复检查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数据档案,并帮助卫生行政部门合理分配资源,以便科学决策。

  可以预见,鄞州这场投入6000万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创新,唯有理念先行

  智慧医疗的“鄞州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

  它的推行至少有两重意义:它不仅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机构依照行政关系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打破了长期以来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信息壁垒,打破了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质量差异和信息障碍。同时,它也为每一位市民构建了从人生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终身健康信息链,构建了患者从健康到患病、再到康复的全过程诊疗康复信息链,构建了从村、乡镇到区的符合区域一体化潮流的网络医疗协同信息链。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进展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已被公认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内已有多个地区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索。

  北京:2007年9月,北京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试点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德外社区服务中心及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组成,覆盖附近23万居民。针对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建立起由北大人民医院11类疾病专家与社区全科医生共同组成的疾病管理团队。

  厦门:建立起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主要做法是以市民健康管理为主线,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为技术支撑,涵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等的区域卫生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2008年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在该市36家医疗机构投入试运行。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就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100万元。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