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从业务分析应用软件看BI行业化趋势

【IT168 评论】  ERP经过发展了较长时间的发展,随着产业的成熟,行业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如今,BI(商业智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以后,也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行业化的趋势。

  近几年来,全球BI领域的并购不断,这与BI市场被认为超过ERP和CRM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有关。在我国,BI在电信、金融、零售、保险、制造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BI不仅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辅助,还日益成为普通员工日常操作的工具,并逐渐凸显出行业化趋势。

  在BI发展初期,企业只能采用BI工具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来开发解决方案,导致BI项目的成功率不高。这使得整个行业开始考虑采用更加简易的工具,进而根据各个行业的特色开发出能够解决大部分行业商业智能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

  10月中上旬,SAP公司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的SAP BusinessObjects业务分析应用软件系列(SAP BusinessObjects analytic applications),推出了包括货架利用率分析、银行业企业风险报告、银行业规划与报表合并、医疗行业规划与报表合并、医疗行业质量管理、零售业销售分析、电信业客户分析和客户维系以及公共事业规划与报表合并等行业解决方案在内的BI解决方案,更是将BI行业化的趋势显现出来。

  突破实施应用困境

  随着ERP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应该充分利用ERP系统的数据,这就催生了企业对BI的强烈需求。很多IT咨询公司都认为BI是未来三到五年中CIO优先考虑的应用。比如说,Gartner在2010年进行的CIO调查的结果显示,CIO对于BI的关注度排在第五位。在IBM所做的“全球CIO研究”中,有83%的受访者认为BI和业务分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但是,记者调查了一些应用了BI的企业却发现,很多企业在实施BI的时候都遇到很多麻烦,而且最终的应用效果也很不理想,甚至项目不了了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BI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SAP中国区商务用户和技术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张侠认为,这与传统BI本身的一些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照传统的做法,企业要应用BI时,IT部门往往都是选用一些BI工具,在咨询服务公司的帮助下,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自行开发: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定一些关联性的指标,将有关的数据提取出来,形成一些报表和报告。这样做的结果是,自行开发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而且成本很高,风险很大。此外,因为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设定指标,不能与行业的非常好的实践相结合,这样BI系统产生的报表和报告是不全面的,而且是静态的,不能与企业的业务结合起来。

  “传统BI部署的难点在于普通的IT用户很难对企业的业务,特别是对业务的关键指标有很全面的了解,所以其部署的产品往往很难全面满足整个企业全方位的商务智能管理需求。”张侠这样说。

  而好的BI应用要真正反映一个行业的特点,企业应该了解这一行业竞争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然后从战略到执行形成一个闭环管理,对指标进行不断的跟踪和反馈。

  但是KPI到底该怎么定,这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个难题。SAP BusinessObjects中国区首席顾问鲁百年在与一个制造业企业交流时,该企业负责人就对他说,SAP曾经给三星做过BI的实施,“你们能不能把给三星做的东西拿过来让我们看看,我看完了之后就知道怎么做了”。但是为保护商业机密,SAP只能把在三星实施的经验带给这家企业。

  一个正在做审计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也对鲁百年说:“我们现在要的不是工具。工具对我们来说确实有用,但是我们要知道KPI该怎么定义,又该怎么去监控指标,这些指标超过了什么程度会出问题。”

  催生行业解决方案

  正是因为看到企业用户的这些困扰,BI厂商开始考虑为各行业提供行业化的BI解决方案,这样用户就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所在行业的KPI指标,以及知道如何监控这些指标。

  几年前,鲁百年就曾写过题为《简易性领跑BI的未来》的文章,强调BI工具应该面向业务部门。随后,一些简单易用的BI工具开始出现,如SAP BusinessObjects的水晶仪表、Explorer和BI On-Demand解决方案。

  正如SAP亚太及日本区商务用户和技术平台事业部高级副总裁Simon Dale所说,BI就像造汽车的配件,如方向盘、轮胎、发动机等,而客户需要的是由这些配件组装而成的汽车,业务分析应用产品正是将众多BI配件组装的一辆客户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车。

  《中国计算机报》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CIO都有行业化BI解决方案的需求,只有27%的CIO认为不需要行业化的BI解决方案。

  事实上,BI的行业化趋势,并不是现在才体现出来的。早在几年前,很多BI专家就已经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且有一些行业化的解决方案出现,特别是在BI应用得比较广泛的金融、电信、政府等行业。除此以外,一些横向的解决方案也取得很好的成效,比如说基于BI的GRC风险管控解决方案。GRC之所以倍受企业的重视,得益于美国萨班斯法案对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的管控要求。将这些管控要求设定为BI系统中的PKI,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满足美国萨班斯法案等不断深入的管控需求。

  据了解,SAP业务分析应用软件希望通过创新的业务分析功能帮助企业用户在任意地点,以任意方式获取关键的行业性信息。该业务分析应用软件系列包括了一整套能够有效解决特定行业问题和挑战的解决方案,并且适用于不同业务环境。SAP大中华区商务用户和技术平台事业部副总裁Hamish McNicol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指出,与传统的商业智能工具相比,SAP业务分析应用软件系列更好地融合了行业的非常好的实践,能够有效解决特定行业问题和挑战。

  张侠指出,SAP推出的按行业的商业分析应用软件可以为用户提供打包的产品,将实施周期缩短到一周到几周,对整个项目的成本、风险控制都非常有利,而且嵌入了行业国际化的非常好的实践。

  无独有偶,IBM也提出了“IBM 商业智能的理念和行业应用”,宣称以“低购置成本+高专属服务”为原则,以 IBM Cognos工具和InfoSphere Warehouse 平台一体化系统软件为平台,为行业用户提供整合的市场营销、渠道及服务。目前,来自IBM的资料称,IBM能够为零售、制造、区域型商业银行和医疗等行业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

  而另外一个知名BI供应商SAS,更是将行业化作为其发展的重点,推出了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银行、通信、教育、能源和公用事业、金融服务、政府等多个行业的BI解决方案。

  收购了海波龙的Oracle的商业智能产品中,采购和支出分析、供应链和订单管理分析和销售分析等产品都具有较强的行业化特性。

  产业生态链发生变化

  业务分析应用软件将使得BI软件供应商、软件实施服务商和用户的关系更加紧密。SAP的资料称,通过SAP与客户的联合创造,SAP业务分析应用软件系列将大力推动知识工作者更好地制定业务决策,同时通过提供行业洞见和非常好的业务实践帮助客户更全面地理解风险、发现机遇,以及制定正确的商业决策,完善企业的业务发展。

  “我们把SAP原来的解决方案,加上SAP的行业专家和生态系统的知识做成了一整个产品。这里面SAP的专家、合作伙伴和最终客户等的经验聚集在一起。”鲁百年说。

  据了解,SAP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将与客户继续合作,推动更多的联合创新,进一步推出满足用户独特需要的解决方案。SAP系统集成商合作伙伴将为这项工作提供针对特定地理区域或业务领域的专业技术和专家意见。

  但是很多人担心,业务分析应用软件系列对用户来说,能够快速进行部署,快速获取应用价值,但是对BI的咨询服务商来说,却失去很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开发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张侠指出,业务分析应用软件对SAP的合作伙伴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机会:首先,随着简单易用的业务分析应用软件的普及,用户的BI应用水平将得到提高,从而会提高BI市场容量;其次,这一类新的应用还需要很多客户化的工作,但工作的性质、内容可能有所变化,包括将来与客户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共同创新,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张侠认为,这也要求传统的合作伙伴做一点改变,去学一点新的技术。

  张侠指出,SAP业务分析应用能够解决企业80%的BI应用需求。可见,还有20%的更加深入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企业和咨询服务公司进行需求挖掘和应用开发。 据了解,SAP业务分析应用软件还能够按照客户自身情况进行定制以深入地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可见,即使用户采用业务分析应用软件,软件服务商依旧拥有定制化服务业务。

  了解行业的BI人才受追捧

  BI的深入行业化,不但使得BI生态链发生变化,BI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深入了解行业的BI人才受到了追捧。

  Teradata在招聘电信行业BI业务专家的招聘信息上写到:业务专家主要负责利用自身对电信行业的理解和知识来为客户提供各种BI解决方案。业务专家应该具有广泛、深入的电信行业经验并且能够深刻地理解行业的发展和趋势。

  总而言之,行业化使得BI的应用更加简单、易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BI项目的成功率,也增加了企业对BI供应商的依赖性。 但是,Gartner公司分析师Andy Bitterer认为,企业不能太依赖BI提供商。他建议,企业应着手建立一个针对BI的战略及框架。

  随着BI的不断发展,BI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

  在2009年Gartner商业智能峰会上,Gartner的一位主要发言人表示,BI这个词不是,而且不应该是查询和报表工具的简称。然而,最早提出的BI概念的Gartner原本对BI的定义正是指一系列技术工具的集合。

  如今,较为被认可的BI的定义是: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

  Gartner认为,BI应关注以下因素:

  商业策略 既然应用BI的目的是制订更好的决策,实施BI的动机应该与企业的商业目标相一致,并且相互联系。

  绩效管理 BI团队必须非常了解他们的组织如何通过KPI或者其他方法衡量绩效。

  人员和流程 BI团队应该充分考虑信息如何在企业范围内被利用,因为BI不仅仅是IT项目。

  分析应用 BI系统要想有效地反映企业绩效,必须通过分析应用组合来实现。

  商业智能平台 BI团队必须考虑平台的功能如何集成其他的BI应用,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信息管理基础架构 企业要拥有一个能够结合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包含搜索功能,并集成内容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

  业务分析应用引爆BI的颠覆性转变

  ■ SAP BusinessObjects中国区首席顾问 鲁百年

  最近,业务分析应用(BAA)、业务分析(BA)、业务分析优化(BAO)等一系列概念相继推出,反映出了BI(商业智能)的项目实施、概念、应用等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业务分析?它和原来的BI有何区别?本文从BI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业务分析,BI和业务分析之间的区别和关联,业务分析的出现会给BI带来哪些变化,以及业务分析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效益等。

  用户需要产品而非工具

  传统的BI是指分析展现的工具,包括报表、即席查询、OLAP(联机分析处理)分析和深层次的分析(数据挖掘)等。BI主要是利用一些分析的工具,将数据转换成信息。为了进行数据迁移、抽取、加载和数据质量控制,BI相关的数据仓库的概念产生了。

  由于BI是工具,所以BI项目大部分是由企业的信息部门主导,而且BI项目的实施方法论也是从客户的需求做起。

  传统BI实施方法论非常复杂,这让企业用户非常头疼。

  企业利用BI工具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因此企业在实施BI项目时,要面临企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企业的各个不同层次关心的问题都是哪些。

  传统的BI项目需要进行大量的实施,往往首先要请咨询公司到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企业的需求,设计分析主题、KPI、固定报表和分析报表。然后再设计数据模型,并设计系统的架构和数据抽取、清洗、加载的方案。经过了这些复杂的过程,项目才可以开始实施。换言之,传统的BI项目,需要企业将大量的精力放到需求分析上。

  做完需求分析,完成了项目实施后,项目就进入到试运行阶段。在很多情况下,试运行阶段,公司的决策层往往会对项目实施的结果不满意,认为分析的内容不是自己需要的,而且结果和现实是不相符的。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BI关注的焦点是过去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一般考虑的是对过去的分析,因而其实时性是远远不够的。

  通常情况下,传统BI项目由企业的IT部门和咨询服务公司合作完成,将他们需要分析的问题做成固定的静态报表或可以钻取的OLAP分析报表,分发给业务部门或者输入固化的分析应用系统。业务部门通过浏览这些分析的报表发现问题,然后让信息部门帮助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有时他们可以从分析应用系统中利用固化的OLAP分析查找原因。

  5大因素催生业务分析应用

  随着BI应用的不断普及,我们发现用户在应用BI时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企业需要的是分析应用内容,而非工具

  如果采用传统BI的项目实施方法,当BI软件供应商向有计划应用BI的企业的管理层汇报时,企业管理层最关心的往往是供应商曾经给哪些同行业的大公司实施过BI项目,这些公司都做了哪些应用,这些公司关心哪些KPI,以及分析哪些相关的内容。但是,一般的BI软件供应商往往提供的都是工具,而项目的实施工作是由合作伙伴完成的,所以他们了解到客户到底在BI项目中做了什么 ,也很难拿到客户分析应用的结果。加上实施合作伙伴往往都和客户签过保密协议,不能将所做的系统或者分析内容展现给其他客户。因此,供应商只能给有意向采购BI软件的企业管理层讲解实施方法论,而企业管理层需要的却是分析应用产品。

  第二,传统BI项目实施难度高

  由于对企业的业务和需求了解不够,而且项目实施人员往往是一些技术专家,所以实施人员往往不了解企业高管层需要BI来做什么。即使实施人员做了企业高管层访谈,但由于实施人员和企业高管层关心的问题不同,或者实施人员使用的是技术语言,管理层听不懂,导致实施人员对企业高管层的需求把握不到位,所以实施人员做出来的分析应用和KPI往往不是管理层所关心的。其结果是,实施人员不得不在试运行阶段对需求进行大量的调整,导致项目延期,甚至不成功。值得强调的是,需求的改变,将导致数据模型的重新设计,导致前期实施工作前功尽弃。

  第三,企业希望了解非常好的实践

  咨询服务公司做过不少BI实施项目,积累不少经验,可是厂商很难得到企业用户的实际应用信息。BI供应商在为企业进行演示,让客户了解BI时,所使用的指标不一定是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加之演示的内容仅仅是一些界面,而不是整个行业的真正应用,企业很难通过演示来了解BI。

  第四,项目实施周期太长

  尽管咨询服务公司不缺少经验,但是他们对每个客户都要进行调研,重新设计数据模型和应用,这导致BI项目实施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第五,BI项目实施的成本过高

  企业在BI项目时,不但需要购买硬件、软件工具,还需要做大量的实施、维护工作,通常成本比较高,项目实施的风险也比较大。

  由于以上的原因,企业非常希望拥有一个能够满足企业大部分商业智能应用需求的行业BI分析产品,而不是一套工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业务分析应用应运而生。

  业务分析应用8大特点

  SAP最近推出了应用于6个行业9个业务分析应用产品,主要是利用SAP BusinessObjects的BI产品,包括实时数据抽取、清洗、加载的工具,利用SAP 38年来的行业经验,和合作伙伴以及行业专家一起完成的产品,封装全球分析的标准,为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分析产品,产品不仅仅包括业务分析的行业应用,还包括行业的预算和合并报表的标准应用,相信会给企业绩效管理、风险防范、预算和合并报表带来极大的效益。

  从SAP的业务分析应用产品系列来看,业务分析应用软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业务分析应用产品是利用BI的工具实现的行业应用分析产品。SAP的业务分析应用产品系列将业界领先的BI工具,以及SAP行业应用专家、SAP合作伙伴和行业专家的实施经验整合在一起,帮助企业实现所在行业的KPI对标、分析报表、事先的预测、事中的预警和研究,以及事后的分析等功能,将企业的科学战略制定和执行完全结合起来。

  2.业务分析应用是面向业务部门的应用,从而不需要再讨论是用什么工具做成的,只需将关注点放到应用能否满足企业的决策分析需求上。值得一提的是,该应用中的工具可以单独提供给业务部门做进一步的分析应用。

  3. 业务分析应用将对BI项目的实施方法论做出颠覆性的改变。分析应用产品降低了BI咨询服务公司的门槛,却能满足企业80%左右的商业智能需求。此时,咨询服务公司主要功能是对产品外客户需求进行调研,利用产品中的参数配置和小部分开发,完成整个项目。

  4. 业务分析应用可以做到交互式的分析讨论和互动。企业中的不同部门、上下级对同一个指标或者行动可以交互式进行讨论,从而实现一致的决策。

  5. 业务分析应用产品具有完整的行业应用数据模型、语义层设计、分析应用指标,以及行业对标。

  6. SAP的业务分析应用产品不但可以从SAP的商务套件中获得数据,而且可以支持任何第三方的应用系统。

  7. 业务分析应用产品是按照角色配置的。

  8. 业务分析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决策支持,实时预警。比如说,SAP业务分析应用产品采取了EII技术和内存计算技术,从而使得系统信息更加实时。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企业购买了BI分析应用,其中应该包含工具。但是,如果企业已经购买了BI的分析工具,还需要获取进一步的分析内容,为了降低实施应用成本,也可以直接购买分析内容来实现项目的实施。

  如果企业的BI系统主要是给分析师使用的,那么BI的工具,如OLAP分析、数据挖掘工具还是非常有用的。

  总而言之,业务分析应用将会成为BI发展的一个新热点,但是这需要大量的行业专家和非常好的实践来支撑。此外,企业用户要成为企业业务分析应用、企业绩效管理的专家,而不是技术的专家。

  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所以拿来就可以应用的产品应该是发展的方向。

  传统BI不易成功的原因

  1. 企业获取的是工具而非产品

  2. 用户自行开发耗时长,成本高,风险大

  3. KPI指标设定不全面

  4. KPI指标不能与行业非常好的实践相结合

  5. 面向IT部门而非业务部门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