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两化融合”解读

  【IT168 信息化】

  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比例在企业营业额和利润中的比例仍然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软件和咨询服务在其信息化投入中的比例,也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两化融合未来将大有作为。

  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2009年中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达到了7.47%,成为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值计算,2009年中国机械工业占到整个工业产值的20%,是名副其实的工业支柱产业。2010年1月份,机械行业的出口值占到国内出口总值的19%,是出口创汇的重点行业。

  国际装备制造业基本走势呈现的重要特征

  战略地位和作用始终未被弱化。进入21世纪后,工业发达国家将装备制造业置于更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占本国工业总量的比重、资本积累、就业贡献等指标上均居前列,更体现在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装备制造业处于工业的核心地位,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就无法完成工业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产业结构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自由化的双重影响下,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工业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和高劳动强度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服务化;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产业布局调整逐步深化。

  产品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渗透性更趋突出;装备制造技术日趋极限化;新材料推动了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绿色化、人性化和安全性愈加受到重视。

  新理论新技术手段引领产业的持续发展。现代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模块化技术和仿真技术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新的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三维CAD正成为机械设计的标准;加工技术相互融合,派生出新的装备制造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动了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

  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20世纪传统的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正向多品种、个性化生产方式转变,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同步跟进,表现出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减少中间层次,加速信息传递,并且保持着向动态组织管理模式转变。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内涵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数字化设计:主要指二维CAD和三维CAD。二维CAD,只是甩掉绘图版,而真正产品的创新设计需要三维CAD,因为只有三维CAD才能进行结构设计、强度设计、外形设计以及优化设计等,没有三维CAD就没有创新设计。

  数字化生产:主要指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过程自动化控制,过程自动化控制更多的是指流程工业,像石化、冶金等。

  数字化装备:主要指数控技术和机床以及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数控技术与国际上相比差距较大,特别在中低档数控市场的占有率较低,高精尖数控还要依赖国外进口。

  数字化管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ERP,另一个就是电子商务。管理软件ERP和电子商务软件的开发及推广应用,需要让软件开发商和应用商、中间咨询服务商这三个层次结合起来,使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符合企业需求,使企业现代管理做到实处。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历程

  简单梳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88-1997年:中国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中国制造企业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而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制造业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也正在这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开始逐渐展开。财务软件、CAD,成为当时的热门软件。

  1998至今:在这十年当中,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凸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以及全球制造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并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外资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台资、港资制造企业。

  其间,中国的优秀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而机床、汽车等行业的中国大型制造企业也已经进行了国际并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电子商务的巨大需求。而ERP、PLM、CRM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开始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产过程信息化应用率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从全国装备制造产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来看,随着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在产品设计层面的信息化(如CAD)和企业管理层面的信息化(如ERP)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前,全国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率平均为20%左右,沿海地区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率约为40%,西部地区约10%。

  生产制造设备层的信息化方面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将致使企业信息化难以深入企业底层。也就是说,企业的两个生产主体(代表资源主体的“设备”和代表人员主体的“工人”)还在信息化系统覆盖之外,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生产过程的优化运行,还影响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系统作用的发挥。

  制造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一般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各环节实施和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支持系统和平台,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一个系统工程。从信息化实施效果来看,制造企业通过实施制造执行系统,可实现企业车间生产作业无纸化,生产过程管理实时化和透明化,物料和质量管理可控化和可追溯化,生产进度和过程监控可视化、异地化和远程化等显着效益,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一项关于国内外顶尖级制造企业的最新研究表示,使用MES的制造企业相比不用MES的制造企业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他们在3年内利润增长了400%。分析表明,使用MES的制造企业生产力更高,并且在前3年比其他制造企业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使用MES的制造企业的生产力增长了大约70%至600%。此外,使用MES的制造企业比不用MES的制造企业能够更大幅度地减少成本。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要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比例在企业营业额和利润中的比例仍然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软件和咨询服务在其信息化投入中的比例,也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积极推广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更组建了工业与信息化部。因此,中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