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潘云鹤,1946年11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将人工智能引入计算机图形学和CAD技术,并研制成功了轻纺花型、图案创作等多个新颖实用的智能CAD/CAM系统,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核心提示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进入物联网时代,智能医疗、环境监控、智能电梯、动物标识、电子钱包、智能电网等都将慢慢渗透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届时,很多以前只在科幻片中出现的场景,将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8月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物联网发展后,在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眼下,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很少见的”,各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加紧科技研究,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工程院在进行相关规划,各路商家企业也都在着手或准备投资物联网。
物联网尚无统一定义
把任何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比如说RFID射频标识器,常用于超市扫描商品价格)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往和通信,就可以实现对这些物品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可看作是互联网的延伸……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关于“物联网”的定义。
在这一概念下,物联网技术结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通过将互联网和传感设备联系起来,感知物体的移动、定位和识别,人和人、人和物就通过这一网络来联系。
不过,我有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从1999年“物联网”概念初步被提出,一直到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一份有关物联网的报告引发全世界大范围的关注,尽管很多专家已对物联网有初步的认识,却又一致公认,到现在对于物联网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不同行业,如通信行业和控制、计算机行业、传感器行业等,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有关物联网的概念,且相互之间很不同。可以用大象的图形打比方,这个大象就是物联网,不同行业从不同的“部位”,也就是自己的行业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就好比“盲人摸象”,只及一处,看不到全貌。而通过10年的概念发展,我认为可以用“C3SD”来总括物联网,也就是包含通讯系统、感知系统、计算系统、控制系统和数据海等五大技术支撑系统共同组成了“物联网”的含义。
生活中升起的一朵“云”
水流速度的变化会产生浪。信息流也是这样,信息流的剧烈变化会产生大浪。而这个大浪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尽管尚无明确统一的概念,发展也处于初步阶段,但物联网正在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五大技术时代之后,推动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信息流形成的大浪潮。
物联网就像是生活中升起的一朵“云”,自动照看着你的工作和生活,而这“云”里面包含了云计算、云识别等各种模式,它可以代替人,或者协助人进行判断和管理。
“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谷歌)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涵盖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
“云”用户不需购买昂贵的大型计算机或服务器群,而代之以租用。因为每一个用户去购买服务器,买的时候花费很大,但是实际使用到的功能只有买来计算机的5%到20%,虽然有一部分时间在运行,而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用不了那么多。另外,每个单位中心服务器都是按峰值需求配置的,是可以错开使用的。因此租用“云”服务器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节约自己的开支。
“云”用户也不须购买所用软件,同样可代之以租用。这非常符合互联网上的“软件即服务”,也就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理念,SaaS的用户和供应商可以实现双赢。
同时,由于计算机硬软件在不断升级,而且病毒猖狂,使用与维护均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空间,而“云”用户就省去这些麻烦,只需要提供信用卡即可在租用的机器上运转起来。
正因为云计算存在这些优点,现在的IT巨头纷纷宣传与布局云计算。搞得比较早的除了谷歌还有亚马逊,IBM也在大力推广云计算。除了商家很努力,各个国家的政府也很支持,像美国、日本等等。中国当然在这个领域也不会落后。2008年,我们联手IBM在无锡建立了第一个云计算中心,然后在北京、南京都分别建了云计算中心。2009年,广东、成都等地也开始建设云计算中心。
数据海安全有“隐忧”
物联网时代,将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可以把一切的物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比如说物品的位置、大小乃至物质的生命成长过程,都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转化为信息进行储存,人们再通过信息的重组、融合,对事物进行识别、控制。
而无疑,这一涵盖天地万物的信息收集,转化成数字进行的储存是非常“海量”的,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理解的“数据库”的容量。这一海量数据,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物联网五大技术支撑系统的“数据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将至关重要。
我以数字图书馆为例做一个详细的说明。数字图书馆对所存图书形成一个数据海以后,可以产生很多新的功能。如主动性信息服务功能,只需把你的研究内容告诉数字图书馆,它就可以就你感兴趣的领域为你建立一个个人图书馆,一旦数字图书馆得到这个领域里的新书,就会自动送到你的信息库里。这么一来,以前你家里存放大量书籍的空间就可以节约下来,而且可以得到最新的信息。
数字图书馆还可以进行知识的挖掘与新的归类,有利于研究和理解,也就是说利用它不但可以搜集相关图书,而且可以自己生成一些新的图书。另外,数字图书馆也使阅读模式发生很大的转变: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可以由这个词联想到和这个词有关的很多东西,一个文字媒体也可以转换到其他的图形媒体,比如视频等,因而读书就像是阅读一本多媒体的百科全书。
除了数字图书馆,还可以创建更多的数据海:商业数据中心、遥感数据中心、银行数据中心、证券数据中心、铁路数据中心……毫无疑问,这种“海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数据库”的容量。更重要的是,物联网比之互联网,其信息将更为真实、可靠和有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据海”的这些特征和用途,决定它将是物联网最为重要的核心信息资源,未来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决策。因此,“数据海”应该尽量通过政府或公营机构进行控制,而不能放任垄断大公司的采集和处理,否则将是“危险的”。各地政府对这个问题要有足够的预见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