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20世纪70年代,电脑诞生近三十个年头,北京、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计算中心近30家,并以计算服务为核心业务。个人电脑普及后,计算中心曾一度转向副业,而今,计算速度日新月异,虚拟网络无限延伸——
7月,北京市计算中心相继与曙光公司、英伟达公司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云计算联合实验室。此前不久,该中心启动百万亿次超算平台建设,目标是最终成为支撑并推动工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公共云计算平台。
如果不是翻开历史,我们可能不会确切明白百万亿次的概念——
1983年6月,北京市计算中心完成人口普查数据录入,完成37000万字符。
1987年11月,北京市公共交通研究所某调查数据处理项目完成,共录入数据40兆,打印报表74份,绘图75张。
40兆,普通优盘容量的百分之一。曾经的计算中心以这样的模式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直到电脑得到普及。
九十年代前后,在继续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计算中心被迫向其他产业转移。
“我们下属企业有过印刷厂、机械厂甚至房屋租赁,”北京市计算中心主任曾宇表示,这与“计算中心”的称谓相去甚远,“各省市都有其自身的经济结构特点,计算中心应该以计算服务其所在地区的经济。找准位置、发挥所长是转型的关键。”
应市场而动:“贵族待遇”平民化
“构建一个百万亿次的设计平台,其硬件采购成本在1亿元左右,而采购各种流行的工业应用软件,成本也在几千万以上,这还不包括构建机房、招聘及培训管理维护人员、研发设计人员的费用。”曾宇给记者算了笔账。
亿元、千万元,仅仅是初步投入,就足以让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
因此,中小型工业企业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时往往面临工业计算软件及平台搭建、开发内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高端研发人员的培养等诸多问题,导致不能有效利用计算仿真等工业计算技术降低设计制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拿平台提供的典型服务——信息服务来说,“不上信息化等死,上信息化找死”成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一个著名论断。面对资金、人才、观念、时间各个方面的缺失,中小企业信息化举步维艰。
据统计,7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上不足1%,都处于探索阶段,不愿意多投钱。比没钱更可怕的是没有人,让50人、100人规模的中小企业养一个精细分工的IT团队并不现实。
云计算的兴起,帮助中小企业有机会通过计算中心的公共计算平台享受这些“贵族待遇”。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不可替代的优势,是为工业、商业、政府决策支持等领域的计算密集型应用和数据密集型应用提供快速、精确、海量数据的处理平台。”曾宇表示,公共计算模式是最好的一种高性能计算应用及运营模式。
对此,百会市场总监余凯也认为,云服务成本很低,企业甚至根本不需要花钱购买,将非常受中小企业欢迎。而且,企业不再需要专营此道的人员,这个平台还能提供顾问式的服务。就像沃尔玛的“一站式购物”一样,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所做的就是“一站式云应用”“一站式办公”。
另外,高性能计算应用的完成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云计算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载体,串接起产业链中不同的环节,在业界开展广泛合作和持续的互动,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
服务甚于性能:“用到好处”才是王道
“服务是公共计算平台的基本属性,服务于科学计算、商业计算、工业计算,提升北京乃至全国的工业企业竞争力并探索现代服务业的新模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根本的目的。”曾宇对计算中心的定位明确而笃定,那就是服务。
计算中心最终要成为以市场为导向、深入行业细分应用领域、依靠差异化技术服务参与竞争的企业。
为跟上市场需求,把握利润之道,各地陆续建立起公共计算服务平台——
2010年1月,北京市计算中心建成的20万亿次公共云计算平台顺利通过鉴定。
2010年4月,山东省启动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北京市计算中心打造的云计算平台是基于超级计算的平台,再加上一些云计算的服务形态,比如IaaS,SaaS,PaaS,赋予用户一种新兴的商业形态和技术形态。
“我们国家的工业设计能力,目前来说还是有一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工业设计领域技术设计和人才团队的缺失。”曾宇表示,“假如我们现在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去针对工业设计的特点,购买设备平台、软件平台。同时,整合专家团队就有可能解决目前大量工业企业创新问题,提升工业设计能力。通过前期的试运行,我们感觉非常有效。”
到现在为止,北京市计算中心通过公共计算平台已经服务30多家用户。通过对北京的工业设计市场的了解,北京市计算中心认为这一需求非常旺盛、潜力很大,并把今年的目标定位为一百家规模的工业计算服务。“明年希望能够形成五百家左右的工业计算服务,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在未来的三年,能够形成大概一千家工业用户服务的规模和能力。”曾宇对公共计算平台的潜在市场充满信心。
根据实际需求,目前构建的“工业云”强调有一定计算规模,并不追求世界上最快的机器,而是强调能够满足大规模工业应用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据统计,支撑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百万亿次公共计算平台就能够满足前期的需求。
目前看来,构建一个以促进服务为宗旨的云计算中心,更多偏向于存储,它需要大规模的存储,需要非常多的存储资源,并对存储进行统一的管理、监控。而对以计算服务为载体的云计算,更多强调的是不同应用之间,怎么样进行调度,怎么样去确保数据安全,以保障资源有效、统一的部署。
时代在更迭:“云”雾中找寻新路径
当悠然转动的黑胶唱片把曼妙音乐交给纽扣大的MP3;当巴掌大的电纸书从油墨香的一开大报手中夺过阅读市场;当市场交易中只见数字增减不见货币出场,时代在更迭。
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集7大“美貌”于一身的云计算究竟会带来一个怎样的时代?
以云计算目前的产业规模来看,目前云计算产业基本属于发展的成长阶段。大家已经看到的云计算带来了资源整合、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创新优势。但对云计算服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还存在一定疑虑。“我们预期大约五年后云计算才会真正进入成熟期。实际上云计算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最常见的服务形态SaaS、PaaS、IaaS,之前看到的数据显示SaaS在去年为中国整个市场供献了300多亿人民币的产值,其中以网游和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服务为主。我相信整个云计算今年实现百分之二十几的增涨是完全可能。”曾宇说。
根据山东省的预测数据:以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为例,如果山东省20%中小企业使用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可节约投资近200亿元人民币。同时,云计算的瘦客户机解决方案可令企业节省约60%的电能,实现信息产业节能降耗;正版软件安装在云数据中心而不是用户客户端,也大大降低盗版率,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原有模式下企业服务器、存储、软件等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为20%左右,大规模集中式后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尽管优势明显,但对于发展初期的事物来说,问题也在所难免。
目前云计算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成本制约和平台可信度,由此决定了平台提供商由政府机构主导的运营模式是在云计算业务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
“云计算的成功最终决定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成功,而商业模式的成功又和应用的提升和推动密不可分。没有应用的提升,没有应用的拉动,去谈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是一句空话。”曾宇总结说,当前中国正在掀起建设云计算中心的浪潮,但这些中心的建设往往很少考虑应用问题,很少考虑其所服务的区域经济的结构特征,最终导致其仅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导致云计算中心建设和运营两张皮的现象。
如何让工业云服务平台走进更多企业?如何将服务做到位?如何迈过新道路上的坎坷?破旧立新的开拓中,这些是计算人必须直面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