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业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IT168 信息化】

  1 引 言

  在现代生活中有70%以上的用品是制造业产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制造业分布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使它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全球政治、经济和技术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正处于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的相关事实证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相关环节,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等,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以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1]。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经济发展策略,这表明国家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决心。

  2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中国制造业即是世界的经济奇迹,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制造悲剧,基本是“来料加工”的机械劳动过程。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效率普遍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粗放的增长方式,较低的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以及较低的创新能力等等都严重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唯一的竞争优势便是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但在信息化、自动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优势很快就将被机械话所湮灭。

  在制造企业内部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的种种误会,从江苏省制造业信息化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企业较多的将信息化技术仅局限于技术本身,缺乏有效的管理,并没有将其融入到企业的运营管理当中。具体表现为:管理信息化建设仅在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以及进销存管理系统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而在决策支持、辅助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方面还很薄弱。因此,虽然很多企业也存在信息化建设,但却未能理解信息化的内涵,认为只要存在信息化项目,就达到了管理创新的目的,殊不知,这其实正是与信息化管理的本质背道而驰。同时,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人员的事,高层领导极少参与。然而实际上信息化最大的利用者是高层领导,而技术人员仅仅是维护好系统就可以了。

  不止在企业内部,对于制造业全行业来说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1)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巨大差距,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专业技术以及人才的缺乏,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对信息化建设持观望的态度。相比之下,国外很多企业已开始进行信息化的深入研究阶段;(2)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不均衡,表现为不同行业间的差别,不同企业规模间的差别以及不同地区上的差别;(3)缺乏即懂IT又了解制造业特征的高水平专业咨询人才,鉴于IT服务商更专注于软件本身应用,不了解企业所需,而企业却又不了解IT,所以造成建成的信息化设施并不能够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 企业信息化管理以及相关管理模式

  自从20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信息化发展以来,世界各国的信息化进程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并将成为当前和未来国家竞争的重要技术。所谓企业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应用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环节,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企业,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其生产运作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实现了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这使得企业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企业的决策能力也得到了延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由最初的数据处理、信息集成向决策服务高级阶段过渡。企业信息化是在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机合一的系统工程,其主体一般包括管理信息化、研发信息化和制造信息化三个部分。同时,“十二五”期间,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要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与服务;(2)要从工具推广向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发展;(3)要从设计、制造环节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这三个方面将是我们对未来五年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定位。

  管理模式,是指围绕特定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整套的操作系统,是一套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套自觉遵守的管理运行体系,即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G管理模式(简称GMS)是基于多维博弈人性假设建立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人+制度+创新”,认为人是企业管理之本,制度是企业经营之法,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源。人本管理使企业能够存在,制度管理使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创新管理使企业经久不衰。在这一核心思想中并不是将人、制度和创新进行简单的累加,而是一个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企业通过合理配置“PECK”(即权力、经济力、知识力、文化力)来推动管理实现更好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利用G管理模式的特征,从管理理念、系统结构以及操作方法角度来考虑建立人员、制度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业管理模式。

  4 利用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

  运用G管理模式的思想从人本管理、制度管理以及创新管理三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对制造企业基于信息流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按照传统的职能管理原则,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企业最高领导位于金字塔的顶端,拥有绝对的权力,然后是一级级的领导下来到达最低边的一线员工。这种传统的信息处理过程忽略了信息时效性的特征,以及信息决策过程在这种森严的上下级间的消耗问题,因而极易造成信息的缺失,不能满足现代市场快速、及时反映的要求。因此利用信息化技术便捷、及时的特征来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流程进行改造。

  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的作用改变企业内部信息流的作用方向和方式,使得基于职能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组织结构、人本管理以及制度上的改变,是企业更能满足现代市场快速化、多样化、广泛化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

  (1)组织结构上的改变

  利用信息系统信息传递的时效性、真实性特征,使得客户群反馈的市场信息得以在企业内部及时反应,便于最高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从而有力的避免了由于传统基于职能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所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便于信息的传输和利用,使得企业在面对外界市场的快速变化时,更具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而且也打破组织内部各种不必要的部门分割,强化组织内部的协调沟通能力,消除企业和客户、供应商间的障碍,共同应对市场变化。

  (2)人本化管理

  在企业主体中,一线员工是企业当中最大的群体,然而在传统模式中,管理者往往只关注这个最大群体作为工具的价值,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作性,这其实是被传统管理模式所忽略掉的最大价值群体。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人本精神,这其中不仅包括管理层的人本体现,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基层员工甚至是客户群的人本要求,只有当这些均得到满足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赢。在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中,顺应了人性的管理,明确了企业当中最大群体——一线员工的权力和义务,使得面向最广阔信息来源的一线员工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来即时、快速的对市场信息做出反应,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3)制度创新

  管理者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的参与者,能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功能,及时、迅速、准确的来了解市场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信息系统所给予的决策辅助,对市场的突发状况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种模式中高层管理者不再是位于森严金字塔顶端的“独裁者”,而是位于信息流最低端的服务者,为一线员工提供服务,提供资源。这种依赖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的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因而应从内部制度上来给予这种模式以支持,是其能够发挥快速反应的作用,实现了制度上的创新。从而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所带来的便利条件,实现制造型企业像服务型企业的转变。

  5 结 论

  (1)针对我国制造业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的尴尬处境,以及未来市场快速多变的特征,阐述了信息技术给中国制造业所带来的希望;

  (2)基于信息技术以及G管理模式方法,对传统基于职能的金字塔型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改造,改变了这种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变化的落后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使其能够满足多变市场的要求;

  (3)以上管理模式在强调最高管理者参与信息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将会最大发挥信息的有效价值以及企业内部最大价值团体——一线员工的创新价值,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