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制造业是“转方式”之本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撰文表示,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要“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趋势表明,制造业仍是后危机时代下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支柱产业。著名学者郎咸平在其博客中谈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写道,制造业是今天中国最大的危机,“没有制造业的强盛,我们没有资格谈转型。” 产品研发与设计、敏捷制造和成本控制以及产品品牌和通路这三大核心竞争力分别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和中部,此外,中国制造业在其他包括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等更多环节的产业链关键结点上,仍然处于相当弱势的竞争地位。
如今,对于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中国工业而言,如何完成新环境下的“调结构”和“转方式”的重大挑战,如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重大使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共同课题。中国工业目前正面临比以往更多的挑战,外部环境上,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内部环境上,又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
中国制造业的振兴,关乎中国工业和全局经济的发展,提升微笑曲线各环节的竞争力,尤其是实现产品设计与创新、敏捷制造与成本控制、产品品牌与通路这三大核心竞争力的理性回归,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智慧转型”,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前提。